在黑大運動員村內,有一個中國語言·文化體驗中心。許多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之餘都會來這裡轉一轉,看一看,這裡有很多讓他們感到有意思的事情。學中國話、寫中國字、練中國功夫、起中文名字,文化體驗區內每天都是人來人往。一批中國老師組成的團隊,向每一位來賓介紹著中國文化的精粹。在講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一些外國運動員、官員也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陳強:中國功夫蘊含哲理
武術對於外國人來說雖然有點神秘但並不陌生,來自黑大體育教研部的徐強副教授每天都帶領兩名弟子在文化體驗中心展現中國功夫的魅力。
徐強於2000年組建了黑大武術隊並擔任教練,主要從本科生中選拔業餘武術愛好者。雖然武術隊成員都很業餘,但近年來,先後在國內、省內比賽中摘金奪銀。據徐強介紹,每天來這裡體驗中國功夫的外國人絡繹不絕,每個人的興奮點也不一樣。像年齡稍大一些的官員對於太極拳等慢功夫比較感興趣,年輕一些的運動員對於兵器和快拳問得比較多。『外國人問的不僅僅是動作上的事,有時候還會問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徐強告訴記者,希臘大體聯主席來參觀時就問道『武術與哲學的關系』,徐老師告訴他,武術中的『進退攻防就是哲學辯證思想的體現』,對於這樣的回答希臘大體聯主席非常滿意。
徐老師記憶:
有一個來自墨西哥的運動員,他問了很多問題,『拿刀時是什麼心情?』,『怎麼樣能練好武術?』,『抱拳禮是什麼意思』等等,他說回國之後要寫一篇關於武術方面的文章。
王建:因為china所以中國
來自英語國家的人都知道,『中國』的英文表達還有一個含義是『瓷器』,許多外國人認識中國也就是從瓷器開始的。文化體驗區內,來自黑大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的王建老師,就用陶藝演示吸引許多外國人的目光。在快速旋轉的圓盤上,外國運動員在王老師的指導下作出一個個瓶瓶罐罐,王建經常會幫助做得不太像樣的外國運動員再加工一下他們的作品。王建說,許多運動員和官員都希望把自己做好的作品帶回去作為紀念或送給家人和朋友。這時,王建會幫助他們把做好的坯體燒制成瓷器,讓運動員帶走。
王老師記憶:
一位法國教練在做完陶藝後說,這些作品裡充滿了生命。在做的時候,他回憶起了自己童年玩泥巴的美好時光。這位法國教練表示,一定要把這個作品帶回法國去,以後只要他看到這個作品,就會回憶起第24屆大冬會,回憶起哈爾濱。劉卓:剪出青春剪出精彩
在眾多的老師當中,劉卓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小老師,他出生於1988年。雖然年紀小,但成績可不小,8歲起開始學習剪紙的他,多年來屢獲多項大獎,2008年1月還獲得了『黑龍江省剪紙藝術家』的稱號。劉卓現在也是一名大學生,主攻動畫專業。對於以這種方式參與大冬會,他表示很高興,『雖然不是在賽場上爭金奪銀,在這裡傳播中國剪紙文化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可能因為剪紙是個需要細心的活,跟小劉老師學習的外國人中女士偏多。在劉卓為外國人展示的作品中,小貓、小狗等小動物的作品比較多,但最多的是蝴蝶。『這也是外國運動員最喜歡學的一個圖案。』劉卓說,許多外國人在自己國家的各種媒體上看到過剪紙,這次親眼見到了從一張紙到一個個生動作品形成,他們都感到非常驚奇。劉老師記憶
一位剛剛起了中文名字的美國運動員柯穎學習剪紙的速度非常快。在實踐操作時,我們一起剪蝴蝶,她很快就完成了。隨後,她在自己的作品上寫下了自己剛剛得到的中文名字,還把她的作品送給了我。
韓樹林:筆走龍蛇墨傳佳話
與自己的特長相比,負責書法展示的韓樹林老師在文化體驗區的工作似乎有點小兒科,他平時主攻的是冷版字體,為此他還特意帶了一些諸如碧落文、希洛略文的作品。
韓老師的書法展示區在中文起名區的對面,許多外國人剛一得到中國名字就馬上來到這裡請求韓老師用毛筆在宣紙上寫下他們的名字。在為運動員們寫作品的同時,韓老師還負責向他們解釋為什麼要在作品上蓋好多印章,為什麼要從右到左的寫。韓老師除寫書法作品外,還為大冬會篆刻了一枚印章,這枚印章融入了本屆大冬會的會徽,每位外國選手帶走的書法作品上都加蓋了這枚印章。
韓老師記憶
一位日本運動員在觀看百龍圖時,看到了用器皿圖影文寫出來的『龍』。這個形式的『龍』他在日本也見過,他特意找來翻譯,仔仔細細地向我問了這個字的來龍去脈,是如何傳到日本去的。
程義山:精描細繪牡丹迎賓
出生於1943年的程義山老師有一個小本,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跟他學畫或得到過他作品的外國友人的名字。在文化體驗區內,掛了很多程老師的作品,作品內容以牡丹花和雄雞為主,程老師說,這也是他擅長的內容。許多外國友人都和程老師學畫牡丹,不知道程老師用了什麼魔法,許多學生剛學不久就可以拿著毛筆獨自畫出一朵漂亮的牡丹花了。在每位外國弟子的作品上,程老師都為他們提上字,有的外國人還會用毛筆簽上自己的外文名字。程老師自己的作品也被許多官員收藏,大體聯主席喬治·基裡安就獲贈了一幅程老師的以喜鵲和柿子為內容,取義『好事成雙』的作品。
程老師記憶
俄羅斯女運動員維卡學畫了一朵牡丹花,當我要給她題字的時候,她請求在畫上為她的母親題寫一句話。再過不久,『三八』節就要到了,她想在畫上寫一句『祝媽媽節日快樂』。
張濱麗:編織友誼結交天下
張濱麗目前在鐵路老年人大學學習中國結編織,作為優秀學員她和老師一起來到運動員村為外國運動員做中國結的展示。張濱麗的女兒目前在國外,所以她看到這些外國運動員時總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就像看到了自己孩子一樣高興。在張濱麗演示的作品中,除了有最常見的吉祥結之外,還有小青蛙、壽桃等作品。外國運動員在這裡學的最多的就是吉祥結,這種結簡單易學,他們可以很快上手。張濱麗說,在展示的同時,還會告訴外國運動員中國結中蘊含的意義:『每一個結扣當中,除了有祝福之外還凝結了中國人民的友誼。』
張老師記憶
一位加拿大的女孩非常遺憾,她想學習編織桃子。第一天她來晚了,第二天雖然來得早,但剛來沒多久就要去訓練了。開賽後,她就更沒有時間了,實在是有些遺憾。
孟令怡:弦弦有意聲聲述情
文化體驗區內,動靜最大的就是民樂展示區,這裡從早到晚都是琴聲陣陣。來自黑大藝術學院的孟令儀,用手中的二胡令許多外國運動員傾倒。
孟令儀說,外國運動員在看二胡表演時很專心,看完之後的問題也很多。不過很多問題都是關於二胡的材質的。比如,他們大多不理解為什麼用『蟒皮』來制作琴箱。許多外國運動員在看完之後也都會拉上一曲,孟令儀特別為他們准備了一些簡單的兒歌,如《小星星》、《找朋友》等等,歌譜上除了音符之外還有中英文對譯的歌詞。
孟老師記憶一位美籍華裔運動員,在聽了一遍之後很快就可以獨立演奏了,還有兩位瑞士運動員,只要來文化體驗中心,就一動不動地坐在這裡聽二胡演奏。
蔣可心:起個名字送份心意
中文名字起名區是整個文化體驗中心最繁忙的部門,僅21日一上午的4個小時內,在這裡工作的蔣老師就為前來參觀的外國人起了30多個名字。
來自黑龍江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從事30餘年對外漢語教育的蔣可心教授說,在北京奧運會時,中文起名區也是最忙的。本來大運村方面安排了兩位老師從事起名工作,由於『生意』火爆,不得不增加了5名老師。為外國人起中文名字,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其要求的不僅僅是音譯准確那麼簡單。蔣老師說,在為外國人起名字的時候先要問問他們家庭的名字(姓氏),再問問他們自己的名字(名)。根據家庭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確定中文的姓氏。『比如說「布朗」在英文中是B開頭的,中文姓氏就相應地定位在「白」這個姓氏。名字的其他部分要結合音譯和這個人的一些具體情況,每個名字都有一份美好的心意在裡面。』
蔣老師記憶有一位英國冰球隊的運動員,他的奶奶出生在中國香港,從小他就對中國很感興趣。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何山』。但他覺得不過癮,於是又讓我給他的女朋友也起了名字,最後竟然還給他的小狗也起了個名字。
記者手記:在采訪過程中,蔣可心老師的一段話讓記者感受頗深。蔣老師說:『國也好、家也好,它們都需要和諧,這種和諧需要溝通。跨文化交流出現的障礙,主要是缺少溝通。有了溝通就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諧。』的確是這樣,大冬會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溝通的平臺,最可貴的是它溝通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青年人之間的關系。青年人就是未來,他們要是都溝通好了,我們又何愁世界和平不能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