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再創新天地
2009-02-23 10:16:2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作龍 楊興文 王大波 陰祖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3日訊 華爾街金融風暴,令全球都感到了凜凜的寒意,也影響到我國部分地區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產業工人。遭遇困境,許多農民工從沿海地區返回家鄉,毅然開始了再創業。

  如今,哈爾濱的農民已經有一半走出了土地,約有120萬人到各個國家與城市去開闢生存之路。截至目前,哈爾濱市外出農民工共返鄉48.3萬人,其中受金融危機影響提前返鄉的近4.5萬人,其中國外2860人,佔出國務工人數的5.3%;國內4.2萬人,佔縣域外國內轉移人數的6.8%。這場寒潮能夠終止他們走出土地堅毅的腳步嗎?黨和政府是怎樣幫助他們找出路謀發展的?返回故鄉的他們又是如何繼續創業的?

  寒潮,激發了哈爾濱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滾滾春潮。

  返鄉農民工的創業與發展,是哈爾濱市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新課題,這是困難也是機遇

  返鄉農民工孟昭權沒有想到,第一個來看望他的,竟然是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

  返鄉農民工的創業與發展,是哈爾濱市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新課題,這是困難也是機遇,引起了哈爾濱市各級領導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元旦過後的第二天,杜宇新來到了呼蘭區雙井鎮雙井村。他說,返鄉農民工中蘊藏著巨大的創業潛力。他們在外務工多年,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掌握了技能,積累了一定資金和經驗,有強烈的致富願望。要抓住這個機遇,珍惜這些人纔,用好這些資源,有效引導和大力扶持返鄉農民工積極創業。這是他此行的意圖,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敦促各級領導者都來關注這一現象,有效用好這批資源與財富,幫助返鄉農民工解決實際困難,為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環境。

  市委書記的舉動及當場答應為他協調辦廠貸款,令返鄉的農民工孟昭權十分感動。孟昭權有著在墾區養數千頭牛的豐富經驗,還掌握著肉牛市場的行情,有十分廣泛的人脈關系。返鄉後,他被鄉親們推舉為屯長。孟昭權上任後,決定以自己熟悉的肉牛飼養帶領家鄉人致富。現在,已經有80戶村民共200畝土地進入了養殖合作社。養牛的飼草經過一冬天的努力,現已基本備齊。村民養牛貸款分別由呼蘭農村信用社貸款400萬元和哈爾濱商業銀行貸款300萬元。目前,700餘萬元貸款即將到位。

  那一天,最感榮耀的,莫過於白子榮,因為他是返鄉農民工中重新創業又帶領村民致富的人。白子榮曾在制鞋企業工作12年,現在回鄉興辦了鞋廠,他興奮地講述著由『打工仔』成為『小老板』的經歷。白子榮告訴書記,現在他們的產品直接銷往俄羅斯,企業已帶動當地150名農民就業,人均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

  對這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帶頭人,杜宇新連聲稱贊。他說,返鄉農民工不是『包袱』是『財富』。白子榮從就業到創業的經歷進一步啟發我們,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既有利於實現農民工自身就業,也有利於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一人帶一屯,實現共同富裕。各級政府要切實解決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讓他們各盡所能,安居樂業。

  帶回他鄉創業積累的資金和經驗,憑著堅毅的追求,哈市返鄉農民工在家鄉重展身手,創出一片新天地

  剛進臘月就聽見『劈裡啪啦』的鞭炮聲,讓人預先聞到了大年的味道。五常市區內的一家裝飾氣派、風格獨特的『今日皇都』歌廳開業。這個投資360多萬元開設的娛樂場所,是返鄉農民工劉佔玉回鄉創業的傑作。

  10年前,劉佔玉、李鳳江等人先後將1000多名五常市常堡鄉的農民帶到俄羅斯。憑著勤勞與智慧,他們把中國小商品一條街經營得有聲有色。然而,受金融危機影響,劉佔玉等人先後回到五常。經過一段時間考察,劉佔玉花160萬元買下了市區臨街的一處樓房,又花200萬元進行了裝修,開起了歌廳。不過,用劉佔玉的話說,現在開歌廳只是『權宜之計』,他已經通過鄉政府招聘了10名會修車技術的老鄉,准備年後到俄羅斯聖彼得堡去開汽車修配廠。

  常堡村農民甄國春返鄉後,用自己在俄羅斯打工的積累在鄉政府所在地開起了一家飯店,僱用了當地10多名農民,現在飯店生意紅火。不過,甄國春說,現在只是想『避避風頭』,一旦金融危機過去,他准備再度出山到俄羅斯打拼。

  同樣也是因金融危機而返鄉的劉大軍在家休整了一段時間後,帶著鄉政府為他培訓好的市場營銷人員來到綏芬河市,搞起了對俄經濟貿易。常堡人在俄羅斯經營的中國小商品一條街曾被譽為『常堡現象』。他們返鄉後沒有消沈,用在俄羅斯積累的資金和經驗在本土創業。有人稱這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再次創造了『常堡現象』。

  對農民工返鄉,政府早有准備。五常市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主任程少忠說:『出外打拼的農民工是一筆財富,政府必須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記者看到,常堡鄉的勞動力轉移培訓登記表上,培訓的主要方向是市場營銷和建築行業的木工。2008年,五常市勞動力轉移辦公室和常堡鄉就連續兩次培訓木工101人、市場營銷人員95人。前不久,劉大軍回到常堡後,准備招一些懂市場營銷的人到綏芬河搞對俄貿易,他向勞轉辦求援,馬上就給他『武裝』齊全了。

  春風送崗位,貸款助創業,政府的真誠相助,使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們邁出的腳步更加堅實。

  2009年,仿佛倒春寒。面對農民工的倒流,政府給予了真誠的關懷。

  2月16日,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市場沸騰了。黑龍江省暨哈爾濱市『2009春風行動』春風送崗位活動啟動儀式在這裡舉行。『春風行動』旨在組織專門招聘會、送崗位下鄉、多渠道發布就業信息,幫助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會上,有6000餘名農民工找到了就業崗位。

  最令人振奮的是,哈爾濱市首次制定了針對農民工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有哈市戶籍並常住的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時自籌資金不足的,可享受5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扶持,為返鄉創業的農民工送來了春風。

  早在去年12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明確提出:『扶持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在用地、收費、信息、工商登記、納稅服務等方面降低門檻,搞好金融服務,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符合規定的給予財政貼息。』各級政府有了這一『抓手』,都在根據自己的實際,把扶持農民工政策落到了實處。最難突破的『工商登記、用地、資金與稅收服務』等『四大瓶頸』問題,在一些區縣已經破冰。

  1月12日,位於呼蘭郊區的職教中心教室內的『特殊教育』別開生面。60多名返鄉農民工像小學生一樣坐在書桌前,傾聽專家為他們講解建築技能。呼蘭區政府組織設立的『農民學院』,是專門為農民工『充電』的。他們要通過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提高自己的就業技能,徹底告別靠出苦大力打工的歷史。目前,全區已有20多個經商的返鄉農民工正在籌建企業。動員二次創業,扶持興辦企業,呼蘭區在信息、技術、信貸、項目上重點向返鄉農民工傾斜,積極支持返鄉農民工由打工者向創業者轉變。呼蘭區勞動就業部門還將延續了多年的向用工單位每人收取50元費用的辦法正式廢除。其辦公經費由區財政統一撥款。這是黑龍江省首個區級勞動就業部門為了鼓勵用工企業向返鄉農民工傾斜而主動降低了門檻。

  政府出頭,一切事情都好辦了。在落實返鄉農民工創業問題上,強烈的服務意識,體現著執政能力的顯著增強。

  不畏金融風暴起,喜看大地泛春潮。在熱火朝天的返鄉創業熱潮面前,我們再次看到了中國農民勤勞堅毅的品格,看到了領導者執政為民的情懷。我們堅信,寒潮,畢竟是短暫的;而發展,是永恆的主題。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