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2月24日訊 『讓我們相約2009年家鄉的大冬會。』2008年的8月,火熱的北京記錄下黑龍江志願者們同樣火熱的約定。如今,在哈爾濱冰冷的冬季,在大冬會的賽場內外,同樣富有激情的大學生志願者們用溫馨的笑臉和周到細致的服務給無數運動員和觀眾留下一片春的溫暖。
『這次我是主人』
22日上午,在花樣滑冰比賽場地上,運動員們正在音樂的伴奏下做賽前最後一次的實戰練習。把這次練習當做正式比賽的還有裁判席上負責英文宣告的志願者李由。『雖然這只是練習,我只負責用英文說出他們的比賽時間和報幕,但這對於我來說是比正式比賽還讓人激動的事。』坐在裁判席上的李由正用流利的英語播報著,在她看似普通的工作中,運動員可以按照當天比賽的真實情況實戰演練。李由是黑龍江大學英語專業的一名學生,這已經是她在2008奧運會之後第二次做大型賽事的志願者了。
回憶起當選北京奧運會志願者的經歷,李由至今還記憶猶新。『當時聽說奧運會要在各個高校招募志願者,我馬上就報名了。沒想到學校裡有幾千名同學報名。』提起第一輪只能錄取10名的校間選拔,李由只有一個感觸:競爭太激烈了,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通過層層選拔,李由終於通過了更加殘酷的省裡選拔,成為100名代表黑龍江大學生志願者隊伍中的一份子。李由告訴記者,在北京奧運會做志願者時,她被分配在曲棍球場館負責觀眾服務,每天引導觀眾入席,幫觀眾找座位,維持場內的秩序。『很多同學聽說我當上了奧運會志願者都特別羡慕我可以觀看比賽,其實我一場完整的比賽都沒看過。』李由提起奧運會感慨很多,『我們早上5點鍾坐一個小時的班車到達比賽場地,每天都要站上7、8個小時,回到駐地,渾身就像散了架一樣,但大家都很興奮,精神上的動力已經超越了身體上的勞累。』
其實,最讓李由難忘的還是和很多省內高校的志願者們成了好朋友。『同樣年輕的隊友們在工作休息的時候就約定,大冬會馬上就要在哈爾濱開了,到時候大家一定要參加志願者的選拔啊,為家鄉的比賽做點什麼。』就這樣,李由又一次成為了志願者,圓了在家鄉當志願者的夢想。
有了奧運會的服務經驗,李由在大冬會的崗位上更得心應手了。提起兩次志願服務的感受,李由笑著告訴記者,『奧運會做志願者時,不少外國游客都來觀看比賽,我們處理的問題更復雜一些。當時我想到的是自己代表中國人、黑龍江大學生,身上的擔子很重,很有壓力。但這次大冬會,感覺自己就像主人請客人到家裡做客的感覺,是發自內心的高興和自豪。』
志願者團隊裡的『管家』
『這是你們小組的飯。』『今天的比賽我們需要11點到崗。』在花樣滑冰場館的志願者休息區,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工程學院的博士生謝天卉,正一邊組織志願者們吃午飯一面告訴大家下午賽事的安排。雖然同樣都是志願者,但曾在奧運網球場上做引導員的她這次已經是花樣滑冰競賽服務隊的負責人了。提起這次大冬會志願者的工作,她開心地說『這是我們大冬會的約定。』
謝天卉告訴記者,奧運志願者的經歷讓她成熟了很多。那是奧運會網球比賽的第一場,所有觀眾都帶著飽滿的熱情來觀看比賽,沒想到比賽卻因為大雨取消了。『當時我們負責安撫觀眾的情緒。對於像我這樣沒有什麼社會經驗的學生來說,如何讓觀眾心甘情願地放棄這場不可能進行的比賽實在太難了。』謝天卉帶著新鮮和新奇來到賽場,沒想到第一天就遇到了棘手的事。以後的每一天,謝天卉和每一個志願者一樣,在北京高溫的考驗下忙碌著。雖然辛苦但卻快樂。於是,她和很多志願者約好大冬會再相見。
從小在哈爾濱長大的謝天卉對大冬會有特殊的感情,盡管已經是一名三年級的博士研究生了,參與賽會的服務工作使她的生活更加忙碌和緊張,但謝天卉從沒後悔成為一名志願者。『1996年亞冬會在哈爾濱舉辦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姑娘,那時候就想長大也能參加比賽就好了。如今大冬會首次來到中國,就在家鄉舉行,我打心裡感到驕傲。』謝天卉表示,在奧運會中,自己是顆『螺絲釘』,到需要的地方做需要的事情就可以。可這次大冬會,她還要帶領十幾個人的競賽服務小組。『原來只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現在不僅要想怎樣能發揮同學們的特長讓他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還要考慮的是其他同學們什麼時間能吃上熱乎的飯,什麼時候能做上班車,我還要為志願者服好務。』謝天卉把自己比喻成管家,的確每天從早8點到晚上10點的工作中,志願者的確需要一個『管家』保障後勤。
『昨天我們為組裡兩個過生日的同學買了一個蛋糕,上面還特意畫了一副志願者標志的圖案,接過蛋糕那一刻,我們真的很高興。』謝天卉說。
『想看場比賽彌補遺憾』
熱情開朗的何鑫是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動畫設計專業的二年級學生,與很多人對藝術學生孤傲不羈的印象完全不同,何鑫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參與了奧運會和大冬會的志願服務工作。說到他難忘的兩次志願服務,何鑫總是給記者講述工作中的趣事,對於勞累和辛苦他卻輕描淡寫。
說到奧運會和大冬會的不同感受,何鑫笑著說,當時他們每天乘坐『睡眠列車』到比賽場館集合。『因為我們早上3、4點鍾就起床了,所以所有志願者只要一上車就馬上補覺。』何鑫在奧運會曲棍球服務的時候,正是北京最熱的時候,室外的溫度近零上40攝氏度,他第一天在外面站了20分鍾就被陽光灼傷了。『在給曲棍球場地裡的草坪澆水時,場邊的志願者們沒有一個躲開的,反而希望也跟著『借光』涼快一下,那感覺有點像潑水節呢。』
在大冬會上,何鑫被分配在運動員餐飲中心做志願者服務工作。為了與不同國家的運動員溝通,何鑫和同伴們現學現賣學起了日語、德語、俄語等好幾種國家的日常用語。『我們每人負責和運動員學習一種,交流過後就都學會了。』對於現在的工作,何鑫還是幽默地給記者講述難忘的事。『在餐飲中心的留言簿中,捷克冰壺隊的隊員們用簡筆畫畫出了幾個隊員的頭像,還簽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她們還給光頭的教練也畫了一張,教練在吃過飯後也很有興趣地簽了自己的名字。』何鑫告訴記者,『美國隊員看到其他國家的隊員都在留言簿上簽名,以為是一本官方的簽名冊,十分正式地簽下了每個隊員的名字。後來知道是留言用的又特意寫上了感謝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之類的話。』
『我想在休息時能看一場大冬會的比賽。』對於在大運村做志願服務的何鑫來說,這幾天下午2點到晚上12點的工作讓他除了睡覺連看比賽轉播的時間都沒有了。『等我有空時,一定要在看一場比賽。』現在,這是工作在後方的何鑫的最大願望。對於不能到現場觀看家門口的比賽,何鑫笑了笑『也許會有一點點遺憾,但我能在志願者的崗位上做點事更開心,畢竟我是主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