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國隊隊員岳清爽在比賽中。當日,在第24屆世界大冬會上,中國冰壺女隊迎戰冰壺強國加拿大隊,以6:5取勝,獲得冠軍。這是中國在世界綜合性冬季運動會集體項目上取得的首枚金牌。 新華社記者李勇攝
新華網哈爾濱2月27日體育專電 這必將成為新中國冰雪運動六十年歷史上鮮亮的一頁。27日,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女子冰壺比賽完美收官,中國姑娘戰勝世界冰壺強隊加拿大奪得冠軍,拿到了中國人在世界綜合性冬季運動會集體項目上的第一塊金牌。
首金固然金光閃閃,冰壺運動在中國『比賽熱民間冷』的尷尬局面卻依然存在。
創造歷史之後,中國冰壺將滑向何方?
起步晚進步快中國女『壺』創造奇跡
冰壺運動16世紀起源於蘇格蘭,最初是人們在冬天結冰的池堤或江河上進行的一種類似滾球的游戲。既能娛樂又可健身,素有『冰上桌球』之稱的冰壺在歐美擁躉無數,尤其加拿大,更是從9歲孩童到90歲的老人,人玩人愛。
然而,就在十幾年前,『冰壺』對中國人來說還只是一個無法生發任何想象的陌生詞匯。1995年,在世界冰壺聯合會的大力推動下,由日本出人、加拿大出技術在中國舉辦了第一屆冰壺培訓班。
『學員練什麼的都有,田徑的、速滑的、冰球的。』本屆大冬會冰壺競賽部主任許水生是培訓班70多名學員中的一位,而他的『同學』、本屆大冬會帶領中國男『壺』奪取銅牌的張為教練當時是哈爾濱體校的舞蹈教練。然而,就是這樣『生拉硬拽』起的中國第一支冰壺人纔隊伍到1998年時已是人去樓空。
2000年,中國第一支冰壺隊哈爾濱市隊艱難成立,2003年,第一支國字號隊伍誕生,同年,中國加入世界冰壺聯合會,自此,世界冰壺賽場纔有了中國運動員的身影。
然而,就是用這短短的六年時間,中國冰壺人走完了其他國家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纔能走完的路。2006年中國女隊獲得世錦賽第五名的好成績,時隔兩年,在加拿大弗農舉行的2008年世錦賽上,中國姑娘曾兩度擊敗冰壺『夢之隊』加拿大隊,獲得亞軍,而男隊隨後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舉行的男子世錦賽上奪得第四名,同樣創造歷史最佳戰績。據說,那一屆的女子冰壺世錦賽在加拿大創造了93%的高收視率,而這一切皆緣起於中國女『壺』在賽場上掀起的『東方旋風』。
先認知後普及『冷門』項目『無奈』兩步走
中國冰壺為何進步如此神速?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冰球部主管冰壺項目的副主任李東岩認為,這是依靠了舉國體制的保障,走了一條多出國訓練、多與高水平隊伍打比賽的發展『捷徑』。『沒有國家的經費支持,任何一個項目都很難短時間內有很大提高。』目前,中國隊每年約有7個月的時間在加拿大訓練。
此外,正如中國體育在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所證明的那樣,從項目發達國家聘請高水平外教也是競技成績迅速提高的關鍵因素之一。據李東岩介紹,中國冰壺隊先後聘請了4位外教,他們帶來了嶄新的冰壺運動理念,幫助隊伍加深對冰壺這個項目規律特點的認識。
帶領中國女隊奪取本屆大冬會金牌的加拿大人丹尼爾·拉斐爾說過的一段話耐人尋味:『中國隊員每天都在練習冰壺,而在加拿大,絕大多數冰壺運動員都是白天工作一整天,晚上和周末訓練。』
其實,中國冰壺隊選擇這種全日制的訓練生活多少也是無奈之舉。冰壺在中國是個絕對『冷門』項目,若要推廣,先得打下一定的『知名度』。『首先要取得比較滿意的成績,吸引社會的關注,引起國家的重視,這是第一位的;之後纔談得上普及,比如觀眾來到現場或在電視上看到比賽,知道的人多了,覺得這個項目挺有意思,然後產生親身參與的願望,而這是第二步的問題。』李東岩說道。
如果沒有申雪/趙宏博,花樣滑冰也許不會在中國擁有如此高漲的人氣兒,而如果沒有韓曉鵬和李妮娜,很多人也許一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比賽也不會看。先認知再普及,也許無奈,但也明智。
競技體育還是大眾健身中國人玩冰壺很合適
盡管中國冰壺在短時間內迅速走向競技體育的『塔尖』,尤其女『壺』已提前拿到溫哥華冬奧會入場券,但這項運動在中國的『塔基』並不寬厚紮實。
單從競技體育角度來看,中國從事冰壺運動的只有百餘人,專業冰壺館3個,哈爾濱2個,北京1個,專業隊伍只有哈爾濱市隊和黑龍江省隊等寥寥數支,北京的隊伍也只是業餘水平。而在冰壺強國加拿大,注冊選手高達百萬,專業冰壺館上萬,冰壺俱樂部無數。
作為第一代冰壺人,許水生見證了中國冰壺艱難的成長歷程。『場館實在太少了,青年隊的孩子,上冰都得等到晚上一兩點鍾,別人不用的時候他們纔能上,而且還不是專業的冰壺館,就是普通的滑冰場。』
除了場地,昂貴的設備也是限制冰壺發展的一大障礙。冰壺比賽用的溜石必須以不含雲母的蘇格蘭天然花崗岩打磨而成,一套高級冰壺(16個)需要12-13萬,普通的也要4-5萬。而一套高檔的冰壺個人裝備(冰刷、冰壺鞋和運動服)少則1千,多則4-5千。此外,中國還缺少相關的專業人士,本屆大冬會冰壺場地的制冰師便是從加拿大和蘇格蘭專門請來的。
其實,冰壺是一項很適合亞洲人開展的運動,動靜結合,注重技巧,對體能沒有過多要求,更沒有直接的身體對抗。用中國女隊隊長王冰玉的話說,這是一項『充滿東方人智慧』的運動。目前,日本和韓國也都在竭力推廣這項運動。
事實上,冰壺也在吸引國人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大冬會冰壺比賽剛開始時觀眾只有600多人,而最近幾場比賽,人多的時候能夠超過3000人。
在哈爾濱做生意的王先生就是看了三場大冬會冰壺比賽的電視轉播纔『動心』到現場看比賽的。『我喜歡冰壺在冰面上滑行的美妙感覺,要是自己有機會參與,我就不打羽毛球改玩這個了,』王先生半開玩笑地說,『不過,這好像不是老百姓的運動。』
其實,冰壺完全可以放下『貴族運動』的身段,場館不一定要大,冰壺也可以磨來磨去反復使用;或者只是在冰上,畫幾條線,放上石頭代替。曾幾何時,網球和保齡球在中國也是一項奢侈運動,隨著國人日益富裕也逐漸普及。所以,當冰壺積攢了足夠的群眾基礎,就會有國內外投資者去主動開發這項運動的市場。場館多了,玩的人多了,成本也不會那麼高昂,而看似『高不可攀』的冰壺也會更加『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