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4日訊 1月24日,一條土地招拍掛的消息出現在哈爾濱市國土資源局網站。此次掛牌出讓土地的特殊位置立即引起很多人關注———道裡區友誼路—經緯街—工程街—工部街圍合地段。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按照規劃方案之一,該建築將建成高層,上部將規劃建設為普通民宅,下部為行政服務中心和市民大廳。有關部門希望通過這種市場融資的方式,緩解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的資金壓力。
昨天,記者從市規劃局相關部門獲悉,按照規劃,道裡區友誼路—經緯街—工程街—工部街圍合地段將建設新的哈爾濱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務中心。該處土地用途為商服(公共設施用地),用地面積9875.60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125,904平方米,用地性質為公共設施用地。位於道裡區296號的哈爾濱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將搬遷到這裡。
據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成立於2004年7月1日,辦公面積3200平方米,入駐部門47個。經過近5年時間的運轉,服務中心已經顯得『越來越擠』,辦公場所面積不夠,很多相關審批部門不能完全入駐。
對於將落戶道裡區江畔的新『政府行政服務中心』,該負責人介紹,『新中心』審批服務大廳的面積在2萬平方米左右。在現有『行政服務中心』功能基礎上,對於市民經常辦理、目前又分散在其他地方辦公的業務,都將集中到『新中心』辦理,比如新車落戶、土地招拍掛、房屋產權辦理等。『基本上可以這樣理解,所有市民需要到政府相關部門審批的窗口服務,在這裡都能找到。』
另據了解,在建設『新中心』的同時,還將出現哈爾濱市首個『市民大廳』,這個大廳規劃面積在1萬平方米左右,主要為市民提供服務,如現在的社會保障、醫保等業務,都將在這裡辦理。
『三十六棚』·歷史
1898年初,當時的沙俄確定以哈爾濱為中心修築中東鐵路後,中東鐵路的附屬工廠哈爾濱臨時總工廠車輛廠便於同年6月開始修建。車輛廠投產之初,所僱1300多名工人中,只有小部分是從沙俄招募來的俄國技術工人,其餘百分之八九十是中國工人,他們大多數是中東鐵路沿線失去土地的農民和河北、山東貧民。1903年,沙俄中東鐵路管理局在臨時總工廠南側搭建了36個『人』字形大窩棚,供中國工人居住,當時俗稱『三十六棚』。
『三十六棚』·現狀
『三十六棚』是道裡區人口多、樓群密集、環境較差的一個居民小區,東起經緯街,西至工程小區,南起經緯十一道街,北至友誼路,面積約10萬平方米。『三十六棚』形成於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政府曾對其進行一期工程改造,推倒了原有的工棚式住宅,建起新式居民樓,基本解決了居民的住房需求。由於客觀條件所限,當時小區內市政配套設施不全,道路坑窪不平,排水嚴重不暢,直至現在,一遇雨天居民還要穿水靴進出庭院。加之部分街院被廢品收購站和私建濫建擠佔,居民反映強烈。
『三十六棚』·改造
●1965年———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投資,拆板道,建三合土人行道。『三十六棚』地區的百姓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1966年———哈市政府再次投資將三合土人行道改造成柏油路。
●1984年———哈市政府對此處住宅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遷改造,拆除了原有的板夾泥房子,蓋起了一棟棟樓房。這裡的居民終於告別棚戶,住進了寬敞的高樓。
●2008年———道裡區政府投資500萬元,對『三十六棚』進行全面改造,努力將其打造成哈爾濱現代化花園式景觀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