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4日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的扶持政策,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我省肩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隨著糧食產量的逐年增加,市場供求的變化,我省在糧食生產和流通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和矛盾。如何發展糧食生產、搞活流通、增加農民收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開幕的第一天,這一話題成為我省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現狀:農民增產不增收不容樂觀
問題一:農村土地的產權制度尚不完善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主席王巨祿認為,目前,農村的土地所有權雖然在法律上明確了歸集體所有,但使用權(即耕作權、種植權)掌握在農戶家庭,處置權實際上掌握在地方政府或少數乾部手中。
對這一矛盾產生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孫東生舉例說,當政府強調糧食生產時,農民響應號召多種糧食。在農民出現賣糧難時,政府出臺的很多關心措施往往得不到落實,農民種糧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積極性受挫;當政府強調增收,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糧食總產出現減少、市場供應緊張時,國家又強調穩定糧食生產,農民對調整結構、增加收入的願望受阻感到困惑。
問題二:適應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種糧積極性得不到有效保護,農民預期收入與現實的反差,嚴重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孫東生直言不諱,糧食價格長期被控制在較低水平,消費品價格上漲時,糧食價格受到嚴格行政乾預,糧食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漲;糧食大豐收時,價格急劇下行,農民增產不增收,甚至收入會因增產而減少。
孫東生認為,目前,我國政府施行的是糧食最低收購價和市場放開價並行的價格制度,當國際市場糧價低於國內價格時,擋不住的糧食進口往往造成農民賣糧難;當國際市場糧價高於國內糧價時,國家又不能及時適當高價收購國內農民糧食;當國內發生通貨膨脹時,糧食價格又首當其衝被列入打壓范圍。我國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漲幅不同步,農業生產資料始終高於農產品價格漲幅。孫東生分析說,從2008年上半年的情況看,國家的各種補貼每畝僅80元,而肥、種、藥等農資漲價導致的成本增幅已經超過百元。種糧比種經濟作物每畝要少收400元至500元,再加上用工成本不斷提高,農民感覺種糧越來越不劃算,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問題三: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投入不足
全國政協委員付剛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對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投入不足。
農田水利設施薄弱,農業抗旱排澇能力差;農業科技投入短缺,科研成果難以被農業生產采用;糧食倉儲設施落後,設備老化;糧食運力不足,運輸矛盾凸顯。
問題四:人口增加與土地減少的矛盾突出
王巨祿告訴記者,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地矛盾十分尖銳。此外,我國糧食生產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佔全國人口1/3的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化、城市化明顯加速,因為農業和其他產業的比較效益明顯不同,大量耕地被佔,造成糧食短缺已成不爭的事實;西部地區人口不多,土地遼闊,但不具備種糧的突出優勢、糧食自給不足由來已久;中部地區雖然宜於種糧,但人口密集,生產的糧食除自己消費以外,基本上為國家和市場提供不了更多的商品糧,真正實現糧食增產,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東北地區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建議: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以家庭為單位承包土地的原則使市場機制在配置土地資源方面不能發揮基礎性作用;陳舊落後的小農意識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的創新實踐;國家的意志和農民承包土地的自主經營權難以協調統一。政府在農民心目中的公信力也受到一定影響。也暴露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存在著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不統一的弊端。因此,創新農村的土地產權制度,完善農村的土地管理政策,是關系糧食增產和國家糧食安全不能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王巨祿為此建議。
『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提高國家調控能力。在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購價格的基礎上,適當放寬糧食價格波動上限。』孫東生建議,鼓勵支持糧食主產區將貨幣銀行運行機制引入糧食流通業,建議國家比照政策性糧食收購費用利息補貼政策,對主產區糧食按數量核定標准,給予綜合費用利息補貼。加快推動粳稻期貨上市步伐,並在粳稻和大豆生產區設立『期貨交割庫』,通過為農民開展糧食代儲、代銷等服務吸納糧源,引導糧食生產、經營者開展期貨交易業務,構築規避市場風險的『安全屏障』。
『建立長期、有效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對主產區糧食工業發展給予特殊政策支持。』付剛建議國家加大對糧油加工大項目支持,給予資金補貼和貸款貼息。國家應將玉米深加工行業准入的核准審批權下放到玉米主產區地方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准;加大對大豆主產區資金投入,延伸大豆精深加工業鏈條,國家應對主產區省級以上糧食產業化大豆加工龍頭企業,比照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給予免征增值稅優惠政策待遇。同時要加大糧食加工科技投入。
我省全國政協委員一致認為,解決農民增收、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就糧食談糧食安全,也不能單靠增加國家補貼和改進生產措施來促進農民增收,而應當在土地管理、科技推廣、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財政稅收、信貸融資、價格管制、福利保障等政策層面和體制創新上深入研究和進行探索。為了避免對現行政策和體制的乾擾,以及可能給全局造成不必要的負面效應,建議把國家正在批准建設的糧食生產核心區辦成現代農業綜合試驗區,以深入探索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相一致的新路子,為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徹底轉變提供理論認識和實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