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呂樹文委 |
東北網北京3月9日訊 (記者 孫曉銳) 『看病難、看病貴』是造成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根源主要是社會的醫療需求和醫院的醫療供給之間的不和諧造成的。為解決醫院與社會之間的供需矛盾,近些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下,各地采取擴大醫院建設規模、增加床位、提高病床周轉率等一系列措施,但仍難以滿足患者的住院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呂樹文表示,通過長期考察他了解到,造成這一現象,除了由於我們國家的醫療資源同發達國家比還不夠充裕而外,也同我國現有的臨床醫療資源沒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直接的關系。
據北京腫瘤醫院的一份調查材料,外科手術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為15天至25天,有效住院日約佔醫療行為的85.41%;非手術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為12天至15天,有效住院日約佔總醫療行為的77.67%。而僅做一些無需住院即可完成的檢查、化驗與治療的『無效』或『低效』住院日,佔總醫療行為的比例分別為14.59%和22.33%,臨床醫療資源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公費醫療和醫療保險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比自費患者分別多4.97天和2.30天;平均住院費用分別多7592.22元和1159.83元。
呂樹文委員認為,『看病難、看病貴』的癥結之一,在於醫療費用的補償政策不盡合理。當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行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形式,門診費用主要由個人帳戶支付,患者先行墊付後再在當地醫保部門報銷,門診的報銷比例低於住院的報銷比例;住院的費用主要有統籌基金來支付,而且報銷的比例高於門診。
由於當前醫療費用補償政策中這種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方式及報銷比例的差異,患者作為理性經紀人,很自然會首先選擇住院治療。這就引導了患者盲目住院,甚至僅為進行手術前的化驗檢查或者放化療後的健康體檢也要住院。
患者選擇住院無非是想通過住院與門診報銷的差價來節約個人的自付費用,但實際上發生在患者身上的醫療成本並沒有節約,患者在『無效或低效』住院日期間發生的床位費、護理費、治療費等住院費用,遠高於住院與門診費用報銷方面的差價。因此,不但沒有達到節約醫療成本的目的,反而進一步導致了『看病貴』。這樣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導致統籌基金支出的增加,國家醫療資源的浪費,患者不滿情緒的加大,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一直得不到舒緩。創建和諧醫患關系需要政府、患者和醫院三方共同努力。
為此,呂樹文委員提出以下建議:
一、醫療保障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在加大門診報銷比例的同時,控制或減少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從政策上引導患者節約醫療資源。
二、要在改變現行政策的同時,加強對患者的宣傳和教育,鼓勵患者就醫時盡可能多選擇門診治療,以真正降低患者的人均醫療成本,節約醫療資源。
三、醫院要加強內部管理,重組醫療流程,在不影響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去除『無效』住院日,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住院費用,提高病床的利用效率,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醫療衛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