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2日訊 2002年10月,針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醫療價格持續快速增長、許多農民看不起病的現象,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建立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社會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根據國務院最近通過的新醫改方案,2009年~2011年3年間,各級政府預計投入8500億元用於五項醫改。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三年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組織制度參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作為新醫改方案五項重點內容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運行和完善再一次引起我省代表的關注。
制度帶來生命保障
談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給農民帶來的益處,全國人大代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胡吉吐莫鎮婦聯主席娜仁花說:『吳金寶原是我們鎮的一個老村支部書記,患有家族遺傳性青光眼,因為沒錢治病,病情不斷加重,等到籌足錢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雙目失明。而同村的趙燾,參加了新農合,2007年查出得了肝癌就住院治療,花了5萬元的醫藥費,給報了2萬多元,解決了多大的問題啊,現在農民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小病拖,大病捱,實在不行纔往醫院抬了」,開始主動看病就醫,現在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少了很多。』
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秀玉介紹說,我省於2007年提前一年實現新農合工作的全省覆蓋,截至目前,共有1351.2萬農民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到了94.4%,提前完成了國家提出的目標。2008年國家加大了對新農合基金的投入力度,由2007年補助給每個參合農民的20元增加到今年的40元,並將所有縣(市、區)的參合農民納入新農合中央財政補助范圍。今年我省財政對每個參合農民補助金為25.5元,縣(市、區)級政府對每個參合農民補貼資金4.5元,加上農民個人繳費不低於10元,由此,每個農民人均籌資達到每年80元。
『入門費』難以逾越的門檻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機制雖然已取得一定成績,但難免有不夠完善的地方。
徐秀玉代表會前走訪了我省的部分貧困縣。她介紹說,盡管參加新農合每人只需要交納10元的參合費,但是對於相當一部分的農村貧困戶而言,10元錢的『入門費』就是他們難以逾越的門檻。由於重大疾病和住院醫療服務發生幾率較小,部分農民認為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而選擇不參保;或者在得到住院補償後第二年就退出,不再參合。一些特別貧困的農民認為即使參合,一旦有病也無力支付醫保補償外的醫療費用,因而選擇不參合。盡管根據醫改新方案,到2010年,對新農合的補助標准將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封頂線』(即最高報銷標准)為1萬元到3萬元,但是農民個人自付比例仍舊偏高,不利於建立穩定的籌資機制。
娜仁花代表說,現在基層醫院普遍存在著醫療設施簡陋的問題,大部分鄉村衛生所都沒有專用房屋,還要繳納房租費;診療器械設備陳舊、數量嚴重不足;再加上部分鄉鎮醫療機構忽視管理,就醫環境更加惡劣。而醫護人員匱乏、醫療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更是普遍存在。
全國人大代表、綏化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洪烈介紹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本身的保障水平與滿足廣大農民的看病需求還有一定距離,以『保大病』為主,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受益面較小,在某種程度上誘發了『小病大治』的不道德行為,由於報銷費用起付線較高、報銷比例較低、報銷程序繁瑣,導致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也就有所降低。
好事辦好讓所有農民輕松參合
如何把好事辦好,真正讓農民看得起病,使醫療服務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取信於民,促進農村醫療工作的健康發展,代表們紛紛提出了建議。
代表們一致認為,應健全新農合管理機構,落實人員編制。加大對農村縣鄉醫療機構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醫療基礎環境,增加醫療設備的配置,制定吸引高水平醫療人纔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相關優惠政策,提高農村醫護人員尤其是優秀人纔待遇,用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吸引參合農民在當地治療,減少轉往其他醫療機構診治的人數,提高參合基金的使用效率。
徐秀玉代表呼吁取消『入門費』,讓所有農民輕松參合,自發自願地促進新農合的順利開展。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建立特別救助基金。對於特別貧困、參合後也無力支付醫保補償外醫療費用的農村家庭,建議加大政府投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建立特困戶救助基金,對新農合或醫保報銷范圍之外的醫療費用可以由政府撥付,在關鍵時刻幫助他們解燃眉之急。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加基金總量,逐步將補償比例提高到80%以上。
王洪烈代表建議,加大門診就醫報銷補償力度,要在實行住院治療補償報銷為主的基礎上,對於一般疾病進行門診治療,也要予以報銷費用,特別是一些慢性病,不可能實行住院治療一次性就能治愈,通過門診治療可以降低醫療成本,同時也擴大了合作醫療的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