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6日訊 幾年前,黑龍江省雙城市提出『10萬人種(植)、10萬人養(殖)、10萬人闖(市場)』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針。到2008年底,約10萬勞動力從事以奶牛養殖為主的畜牧業,約1萬多人給養殖戶『打工』,約1萬多人在當地各類加工企業就業,2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約60%實現了當地就業,用農民自己的話來概括:『又守家又在地,一年能掙一萬人民幣』。
守家在地當『長工』
二三月份正是農閑季節,而雙城市團結鄉育仁村村民卻不能有一天的空閑,他們說:『即使是年三十兒,該乾的活兒也必須乾,比過去的長工還長工。』
村民們所說的『長工』,就是專門給奶牛養殖戶打工的人。很顯然,這樣的工作是不可能有空閑的。
孫耀軍和岳振江都是育仁村村民,他們負責村裡6戶奶牛戶的拌料和除糞工作。每天上午八九點鍾開始工作,12點左右收工。報酬每頭牛為15元。他倆服務的牛群共有100多頭,一個月每人800多元,一年差不多收入萬元。他們覺得這樣挺好:一是工資不怕拖欠省心;二是守家在地照樣種地;三是只要不怕髒永遠不失業。
村委會主任楊鳳斌說:『育仁村牛比人多。』育仁村280多戶村民,1300多口人,但全村有220多奶牛專業戶,高峰時期奶牛存欄3800多頭,是雙城市最大的奶牛專業村。凡是養牛戶,至少有兩個勞動力在養牛,這樣就得用去500個勞動力。養牛數超過15頭的就得僱人了,一僱就是百八十人。算一算,全村只要能乾活的人,一年到頭就沒有閑著的。
先創門路再談收入
雙城市農經站站長夏仲綿認為,只有充分就業纔能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一個月過年、兩個月耍錢、三個月種田、六個月乾閑』。這套順口溜描述的農民工作和生活狀態,最關鍵是農民『工作時間少』,而待業時間長,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單純種地是不能讓農民致富的。
雙城雀巢公司建立後,拉動雙城奶牛養殖,奶牛存欄由上世紀80年代末的1萬多頭,增加到去年的24萬多頭。加上豬、雞、黃牛等,雙城市畜牧業家庭從業人員已超過10萬人,與種植業從業人員基本相同,如果把單純為奶牛戶打工的1萬多人算在內,就等於為農村一半兒富餘勞動力找到了就業門路。
夏仲綿說,有了就業,纔能談收入。只有充分就業,纔能提高收入。
夏仲綿介紹,目前奶牛戶用工,月收入低於800元錢沒人乾。農村用工量也抬高了城鎮企業用工門檻兒,最突出的是酒廠用工。夏仲綿說,雙城市有170多家大中型制酒企業,用工量非常大。為爭奪農村勞動力,各酒廠紛紛提高工資,有的企業開出了保底價月薪1700元。有的企業專門購買金龍大客車,早上把農民工從家裡接到廠裡,晚上再送回家去,中午免費吃飯。
據了解,雙城市各類加工企業目前已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近萬人。
唱好就業『三部曲』
夏仲綿說,我們地處欠發達地區,又是農民工輸出地,在大量農民工返鄉的前提下,農民就業問題勢必更加突出。各級政府在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應急外,還必須從長計議,唱好『農業—牧業—食品加工業』轉化『三部曲』。
他進一步解釋道,農民就業首先要有就業市場。就雙城而言,農業種植業最多用10萬人,解決農民就業就得另尋出路。
從上世紀90年代後,雙城市大規模發展畜牧業,本世紀初基本完成農牧業『主輔換位』。光奶牛這一項,一頭牛一年要支付勞務費180元,24萬頭就是4300多萬元,1萬多打工農民平均年工資就是4000多元。2000年以來,雙城市堅定執行『從畜牧大縣向食品工業強縣轉化』的戰略方針,目前已建立了食品、飲料、肉制品等門類齊全的食品工業體系,這些企業大量吸收農村富餘勞動力,目前有近萬農民工實現完全就業。其中,三得利酒廠、盛龍酒精等企業常年用工都在1500人以上。隨著一些新企業投產,兩三年內,農民工在各類加工企業就業量會達到3萬人以上。
農民工難以擠進自己理想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