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拉

譯者(左一)與瑪拉一家
哈爾濱的那些事兒
《哈爾濱檔案》中有大量反映當年哈爾濱生活的情景和故事,對研究哈爾濱的歷史很有幫助。據介紹,2000年,瑪拉與父母回到了闊別41年的哈爾濱,他們逐一探訪深藏在記憶深處、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在這個過程中,瑪拉的父母為消失的東西而痛心,瑪拉則為保存下來的種種舊建築而激動不已,兩代人從不同角度在哈爾濱追尋著往昔的舊跡和未來的希望……
2002年,瑪拉將家族四代人輾轉於三大洲的往事撰寫成《哈爾濱檔案》。
22日14時30分,曾榮獲多項文學大獎的作家瑪拉將在哈爾濱中央書店簽售她的作品《哈爾濱檔案》,生活報是省內第一個關注《哈爾濱檔案》的媒體,本報記者曾在去年采訪過這本書的譯者和編者,並采寫了『《哈爾濱檔案》:鮮為人知的哈爾濱故事』一文,向讀者推薦這本書。
哈爾濱姑娘回家鄉
瑪拉目前在成都,一時聯系不上,但她此前對記者表示,非常高興能回到哈爾濱,她是哈爾濱的女兒,哈爾濱是她的家鄉,她熱愛這座城市。本書的譯者李堯也將隨同瑪拉來哈,他也證實了瑪拉的說法,李堯對記者說:『瑪拉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說過這樣的話,她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演講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哈爾濱姑娘」。』
瑪拉出生在哈爾濱,5歲時移民澳大利亞。2004年她回到哈爾濱時非常高興,一是因為家鄉有了巨大的變化,二是教堂又重見天日,三是哈爾濱重修了猶太人的墓地,讓她很感動。李堯對記者說:『瑪拉對哈爾濱的變化感到非常驚訝,作為哈爾濱姑娘,她也感到非常自豪。』
中華書局的餘瑾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她對記者說:『瑪拉這次回哈是一次尋根之旅、歸鄉之旅。2004年她在哈爾濱街頭就自稱是哈爾濱人,她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感情。』
李堯翻譯這本書後,曾專門去澳大利亞拜訪瑪拉一家。據介紹,瑪拉的父母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畢業於哈工大,至今還保持著哈爾濱人的特色,比如口味較重、愛吃熏醬食品等等,而且他們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對此瑪拉很羡慕,因為她雖然精通俄語、英語,卻不會說漢語,覺得很遺憾。
記者了解到,瑪拉此次將在哈爾濱度過一周左右的時間,除了22日下午在中央書店舉辦簽售活動以外,還將廣會親朋好友。
《哈爾濱檔案》在家鄉很火
餘瑾向記者介紹:『《哈爾濱檔案》在哈爾濱賣得非常火,雖然之前我們想到了,但還是有些意外。非常感謝生活報在書一出來的時候就進行報道,讓哈爾濱的讀者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了這本關於哈爾濱的書。』
餘瑾還說:『這本書也獲得了高端讀者的認可,在北京的一些大媒體比如《中國新聞周刊》、《文匯讀書周報》、《新京報》、《中華讀書報》,都發表了這本書的書評。』
李堯也對記者說:『我很高興哈爾濱人對這本書感興趣,去年接到你的電話我就非常高興。因為生活報是黑龍江的媒體,而這本書我本來是想在黑龍江出版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現在書在哈爾濱賣得好,彌補了我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