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3日訊 (劉培香 記者 朱丹鈺)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家博物館牽頭,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和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研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協助現場應用試驗的考古機器人近日研發成功。該項目名為『考古發掘現場智能預探測系統』,是國家科技支橕計劃項目『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研發』的一個子項目。該項目研究成果將傳統的考古發掘和先進的自動化科技結合在一起,是考古在自動化領域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在國內尚屬首創。
該項目主要是在國家博物館鐵付德研究員的全力推動下,由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中心主任、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特聘教授李澤湘全程策劃和指導,其中技術研發主要是由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自動控制與機電工程學科部朱曉蕊副教授帶領的團隊完成的,而現場實驗主要是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楊軍昌博士和趙西晨等幾位考古和文物保護的專家協助完成的。它在考古自動化領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有助於我國傳統文明的發現和保護。
該系統目前主要應用場合為考古發掘現場具有下空空間的古代墓葬,而古墓葬內環境異常復雜,常常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氣體,因此利用這套智能預探測系統便可以預先探測到古墓葬內部的信息,有利於制定更加科學的發掘預案,不僅有利於保護考古人員的安全,另一方面這些信息對於重要文物被發掘後保存條件的研究也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它的整體設計采取了模塊化的設計方法,既可分體拆卸,並且易於組裝,因此可以組裝成直線式和車載式兩種結構,以滿足考古現場的要求。在陝西的幾處考古現場的實驗都得到了考古學家們的一致認可,並且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在西安市長安區的一處未發掘的古墓葬內實驗時發現了大量精美的壁畫,考古學家們只需要在外面的筆記本電腦上操作即可了解墓葬裡面的溫、濕度和各種氣體含量情況,並可以在筆記本上實時觀測墓葬裡面的視頻,隨時鎖定裡面可能出現的有價值的文物。
各位專家對該項目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極高評價。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認為該項發明可以避免傳統的洛陽鏟給考古現場帶來的破壞,對國內的考古技術來說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特聘教授李澤湘教授提出了機器人、考古學和文物保護等學科的交叉可以產生更大的社會和學術效應。東亞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會長陸壽麟研究員表示該項目在考古界是革命性的,同時認為項目的研制成果非常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