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俄企業家接受本網專訪:投資60億盧布建設同江大橋
2009-03-24 21:26:34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紅陽、畢曉紅、李越峰、宋南劍、張東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4日訊(記者李紅陽、畢曉紅、李越峰、宋南劍、張東君)3月20日,俄羅斯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礦山冶金集團工程項目推介會在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召開。會上,該集團董事會主席巴維爾•馬斯洛夫斯基介紹了集團的經營以及工程項目建設情況。會後,東北網特派記者用俄語直接對馬斯洛夫斯基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

東北網記者現場用俄語采訪馬斯洛夫斯基

  2015年中俄鐵路年過貨量將達2000萬噸

  記者:從您剛纔所做的介紹中我們得知,貴公司的主要合作項目都是在中國,您是否可以具體地介紹一下貴公司與中國企業的合作狀況?

  馬斯洛夫斯基:目前我們公司與中國的合作的項目中,比如說與中國鋁業集團合作的海綿鈦項目以及與建龍公司合作的五氧化二釩的生產項目都是在黑龍江省。雖然這些項目規模都很大、做起來也比較復雜,但是項目運作都很順利。另外我們集團旗下的波克羅夫金礦和匹奧涅爾金礦所使用的一些礦山冶金設備也是中國生產的。還有中國的企業還將參與集團旗下的加林斯克采礦選礦聯合企業的整套設備的設計工作。

  特別是,此次我們介紹的由俄羅斯猶太自治州下列寧斯科耶村至中國同江市的跨黑龍江(阿穆爾河)大橋項目將是中俄兩國東部3000公裡國境線上唯一的跨界江鐵路大橋,它將使阿穆爾地區和猶太州礦山冶金企業的產品向東南亞和中國的運輸距離縮短1700公裡。我們集團的礦業企業,如庫納拉赫鐵礦、加林斯克鐵礦、基姆坎-蘇塔爾鐵礦以及巴克洛夫斯基金礦、匹奧涅爾金礦和馬洛梅爾金礦等都是位於阿穆爾州和猶太自治州與中國交界地帶。況且我們企業的鐵礦等產品的最主要用戶也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在同江大橋建成後,預計在2015年中俄鐵路過貨量年可達到2000萬噸。


   『此次危機中我們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記者:貴公司的業務是否受到了此次經濟危機的影響?此次來華是否帶有吸引中國投資者投資的性質?

  馬斯洛夫斯基:此次危機對我們來說既沒讓問題變得復雜,也沒讓問題變得簡單。因為我們從事的行業比較廣泛,所以可以說沒有受到大的影響。我們有黃金開采業,黃金的價格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在危機中更加穩固了。說到吸引中方投資問題,即使是經濟危機還沒到來前我們也是一直對中方的投資持歡迎的態度的。今天我們所推介的項目早在危機到來前就開始了與中方的談判。我們不過是在繼續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做的事情。我們還是和從前一樣歡迎中方的投資。同時也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參與到我們的黃金開采和冶煉、黑色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等項目。

俄羅斯企業家對與中國的合作充滿信心

  投資60億盧布用於同江大橋俄羅斯部分修建

  記者:據《生意人報》報道說,貴公司將投資60億盧布(約合15億人民幣)用於同江大橋俄羅斯部分的修建,另外還有可能用105億盧布的投資來用於由下列寧斯科耶至比羅比詹之間的200餘公裡的鐵路支線的改造工作,在這些項目上貴公司是否考慮到了與中方在技術和勞務上進行合作呢?

  馬斯洛夫斯基:在大橋建設上本來就是與中國方面在合作,因此在這一點上合作是毋庸置疑的。至於鐵路改造項目上,要知道,在我們這一地區與中國合作已經可以說是一種慣例了。我們已經開始了與中國合作伙伴間的探討。

  『非常滿意同黑龍江省政府的合作』

  記者:既然貴公司與中國的主要合作項目都是在黑龍江省,您是否可以談一下與黑龍江合作的具體情況,以及您對黑龍江有哪些期待?

  馬斯洛夫斯基:我們公司與黑龍江省的合作很早就有了。海綿鈦和五氧化二釩的生產項目已經為我們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跨黑龍江鐵路橋的建設必將更加促進我們之間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我們非常滿意同黑龍江省政府以及我們合作項目所在地區政府間的合作。不久前我曾與猶太自治州州長一起與黑龍江省省長進行了會晤。無論是在跨江大橋建設問題上,還是在其他合作項目上我們都完全達到了共識。這使我們感受到了黑龍江省政府領導對這些項目的實施是關心的、感興趣的,這一點令我們非常欣慰。

  當然了,我希望黑龍江省政府對我們公司和那些參與這些項目的中國公司的支持越多越好。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礦山冶金集團公司的主要項目分布於距中俄邊界150-400公裡的范圍內

  背景資料: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礦山冶金集團公司是俄羅斯最大的礦業集團之一。該集團旗下包括冶金和礦業企業、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莫斯科的銀行網絡、工程和地址勘探企業以及設計和研究機構等。該集團主要經營的地區有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公司的主要項目分布於距中俄邊界150-400公裡的范圍內。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