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5日訊 都說錢雖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錢卻萬萬不能。錢甚至能導致親人之間大動乾戈打官司,記者這次采訪的當事人是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可以說,就是因為錢,她被爺爺奶奶推上了被告席。
9歲女童被列為被告
今年1月的一天,張女士告訴9歲的女兒彤彤(化名),她們要去法庭。
『媽媽,什麼是被告,為什麼被告中有我的名字?』看到媽媽手中的起訴書,彤彤不解地問。張女士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默不作聲。
『那我們要去法庭乾什麼?』彤彤還是不罷休。
『恩……爺爺奶奶想要爸爸留下的房子……』見女兒仍在追問,張女士支支吾吾地說。
『那我們以後住哪兒啊,爸爸會知道爺爺奶奶要房子嗎?』彤彤突然哭了起來。
張女士也跟著女兒哭了起來,她的思緒又回到了2008年11月1日。那天,丈夫王先生去接彤彤放學,突然發生意外當場死亡。王先生死後獲賠36萬元,其中24萬元給了王先生的父母,12萬元給了張女士和女兒。
『在分割賠償款之前,公婆已經同意將房子留給我們娘倆,可沒多久我卻接到了法院的傳票……』張女士說。
原來,在分割完36萬元賠償款之後,張女士的公婆一紙訴狀將母女倆告上了法庭,要求依法繼承王先生遺留的一套住房,以及銀行存款、公積金、養老金、國債、基金等財產。
飛來橫禍敲碎幸福
據張女士講述,結婚後,她和丈夫王先生的感情一直很好。
2008年11月1日晚上,王先生准備接學武術的女兒放學。當他騎摩托車途經一燈崗處等紅燈時,一輛飛馳的轎車突然開過來,王先生被撞,當場死亡。原來,司機李某當天喝了不少酒,車開得非常快,等發覺前面有人時,已經晚了……
王先生發生意外時,等著家人來接的彤彤還在學校焦急地等待著。當其他孩子的家長路過燈崗時,發現王先生出事了,馬上通知了在單位值班的張女士。
當張女士趕到後,差點昏死過去,這場意外讓她頓時崩潰了。『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相信丈夫已經走了,我總是騙自己,說他是出差了……』張女士對記者說。
孩子不想再上法庭
『到……』1月14日,在法庭上,當法官宣讀被告的名字時,彤彤『騰』地站了起來,本能地答了聲『到』,張女士坐在被告席上,心裡頓時一緊,眼淚差點流了下來。她深知,在彤彤幼小的心靈裡,還不理解打官司的真正含義。
『爸爸沒了,他們都說怨我……』3月23日,彤彤怯怯地自言自語……
原來,在王先生去世後,彤彤總是感覺爺爺奶奶在指責自己。彤彤告訴記者,連姑姑家的小哥哥都說,要不是因為她,舅舅就不會死。
張女士告訴記者,彤彤的壓力很大,只要一看到爸爸的照片就哭得很厲害,她現在最害怕的就是別人說爸爸是因為她纔走的……
『爺爺奶奶,你們真的不愛我了嗎?我是你們的親孫女,我不想再上法庭了……』彤彤哭著說。
爭奪大戰何時休
據張女士說,她和女兒已經上了兩次法庭了,現在正在等待法院下達判決。
王先生死後,兩位老人也深受打擊,他們覺得兒子的死和兒媳還有孫女有著直接的關系。
『丈夫的家人認為,如果不是我把孩子送去學武術,丈夫就不會在去接女兒的途中發生意外……』張女士說。
由於王先生和父母在一棟樓的同一單元居住,兒子死後,兩位老人非常悲痛,不時地去兒子家哭。一次,老人為了祭奠兒子,竟將祭品掛在了防盜門門外,還用紅色的筆寫上『王氏家族……』之類的字眼。從此,雙方的關系開始惡化。
每天,張女士都摟著瑟瑟發抖的女兒睡覺,後來沒有辦法,就換了門鎖,這樣雙方關系更緊張了。
『我曾在丈夫的墳前發誓,要對老人盡孝,可這突如其來的官司已經把這個家徹底拆散了……』張女士說,她最難接受的是,分割36萬元賠償款的那天也正是公公婆婆起訴的日期,親人的做法讓她至今都無法理解。
3月24日,記者聯系到彤彤的爺爺奶奶,他們表示現在已經經過訴訟程序了,一切等待法院宣判。兩位老人表示,他們也想要孫女,但是張女士不讓看孩子。他們還告訴記者,喪葬費都是他們王家支付的,張女士沒有支付任何費用,她的一些做法讓他們也非常不滿。
這場爭奪大戰由此開始,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
誰來撫慰孩子的心
這場親人之間的官司,孰是孰非似乎都已經不重要了。從法的角度看,打官司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但從情的角度看,親人之間打官司必然傷及感情。
法律服務顧問團成員、黑龍江慶虹律師事務所主任費玉紅說,從親情角度講,此案屬於家庭內部糾紛,本不應該起訴到法院,一家人應以和為貴,盡量以調解的方式來解決此事。
從法律角度來看,老人需要贍養,孩子需要撫養。兩位老人都有固定收入,孩子卻沒有收入。相比之下,孩子所受的傷害是最大的。
就此事,記者采訪了大慶行思心理諮詢中心的心理諮詢師王博文,他說,對孩子心理的傷害,從父親去世便已經開始了,隨著爭執的繼續還將延續下去。
當一個孩子成為大人爭奪利益的『被告』,當孩子覺得是自己害死了爸爸、是自己讓媽媽不幸福、是自己讓親友反目成仇,孩子會形成深深的自責感。
孩子沒有罪,也沒有錯。作為負責任的親人,應該盡量撫平孩子的心靈創傷。
另外,如果周圍人特別是親人都喜歡、關心這個孩子,孩子也容易形成自信、積極的生活態度。反之,如果親友們都輕視、厭惡,那麼孩子就容易形成消極、悲觀厭世的生活態度,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