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北大荒『糧食銀行』儲銷兩旺 市場化運作盤活糧食資源
2009-03-30 09:40:2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井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30日訊 據北大荒『糧食銀行』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開業4個月以來,共吸納農戶存儲水稻、玉米和大豆4.6萬噸,為農戶發放貸款2423萬元,糧食存儲銷售實現兩旺,僅通過錯時銷售糧價增長一項就為400戶農民增加收入500萬元。

  2008年11月18日,北大荒『糧食銀行』開業當天,農墾建三江分局前進農場第四管理區主任靳偉和8名農戶成為『糧食銀行』的第一批儲戶,存儲了1000噸水稻。靳偉存儲的357噸水稻從『糧食銀行』獲得21萬元貸款。免費存放3個月後,以每公斤2.04元出售,與秋後市場價每公斤1.72元相比,一噸水稻多賣300多元,比往年增加一半利潤。

  建三江是我省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去年水稻產量為400萬噸。每年豐收之後最大的難題就是銷售過於集中,賣糧難、運輸難成為糧食主產區的一大『死穴』。據農戶介紹,開春種地,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貸款;而銀行或信用社結息日都是12月20日。十一十二月農戶們紮堆賣糧,急於變現。即使沒有貸款,想錯時銷售賣個好價格,倉儲也是難題,農戶們要為糧食存放在田間地頭的損失、看管支付一大筆費用。

  去年11月,農墾北大荒商貿集團麾下的北大荒糧食物流有限公司與民生銀行大連分行、北良港合作,利用墾區在建三江的13個倉儲物流節點建立北大荒『糧食銀行』,並選擇在有『全國第一大糧庫』之稱的建三江前進農場試運行。

  前進農場第十四管理區農戶王興革對記者說:『過去秋收時,光一個送糧難就愁壞了很多農民,排隊少說也得四五天。壓一天車的費用,少說600元多說1000元,還不算吃飯住店的支出。現在有了『糧食銀行』,不僅一半糧食可以變成貸款,還能免費保管3個月,想啥時取就啥時取,可以為糧食選擇一個好價錢。』

  按照『糧食銀行』的規定,存儲的糧食要達到國家二等糧標准,農戶需持身份證和土地承包合同,與『糧食銀行』簽訂協議,將糧食驗等驗斤扣除水分雜質,折淨糧食數量填好存折,憑糧食存折可辦理糧款50%的銀行貸款。糧食存儲期間,農戶可以隨行就市,如果糧價下跌,『糧食銀行』按國家保護價收購。

  糧食物流與銀行通過市場化連接,使長期困擾農民的賣糧難、倉儲難、貸款難迎刃而解。不僅農民得了實惠,企業也多方受益。大連民生銀行糧食金融部副總監於慶國說:『「糧食銀行」的運作模式實現了企業與銀行相互控制風險,解決了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服務過去無實物抵押、風險控制難的「瓶頸」問題。』在『糧食銀行』本身的糧食自營業務中,農戶存儲的糧食變成了企業的現金流,節省了大量的資金成本。

  『最大的受益方還是國家。「糧食銀行」的市場化運作盤活了糧食資源,可以為國家財政節省大量的收購資金。』從事20多年糧食購銷工作的北大荒『糧食銀行』總經理潘立國說。

  目前,國家和省糧食局等有關專家在對北大荒『糧食銀行』調研時表示:這一創新舉措對改變目前陳舊的糧食購銷體制具有『破冰』意義。


 

  點開『死穴』打破『瓶頸』的金鑰匙

  從上世紀末開始出現的『賣糧難』,嚴重困擾和影響農業生產,挫傷了糧食主產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僅讓農民揪心,更令政府焦慮,被稱為難以化解的『死穴』。如今,當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到城鄉一體化發展新階段的時候,『資金下鄉』、『金融下鄉』卻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北大荒『糧食銀行』,作為市場經濟下的一種制度創新,讓人們看到了徹底點開『死穴』、打破『瓶頸』的曙光。

  『賣糧難』,對農民來說,核心是個資金難。一年到頭,農民償還貸款、准備生產、改善生活都要靠手中的糧食兌換成真金白銀。過去,只要糧食賣不出去,就啥辦法也沒有。『糧食銀行』通過市場化運作,把糧食這種特殊商品與商業銀行和糧食企業捆綁起來,通過互相控制風險,盤活了農民手中的糧食。農民的糧食交到『糧食銀行』,在糧食存折上登記後,就鎖定了分量,同時,又可以用糧食存折上的糧食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

  『糧食銀行』一下子解決了農民急需資金的問題,使賣糧的時機得以緩衝。而倉儲能力弱也是造成『賣糧難』的一個直接原因,『糧食銀行』不僅可以緩解國有糧庫的倉儲壓力,還解決了農民的倉儲難題。良好的倉儲條件避免了農戶自行保管帶來的大量損失。有了貸款和倉儲兩個保證,農民從『紮堆』銷售到隨行就市,不僅從根本上解決『賣糧難』,還可以讓農民得到糧價上漲帶來的收益。

  對商業銀行來說,農村金融市場好似一塊『燙手的山芋』,農業生產不確定因素多、風險難控制,進入這塊市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少數涉足的國有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僅限於五戶聯保、小額信用貸款等業務。農村金融的瓶頸已經成為發展農業生產的一大障礙。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農民沒有抵押物,一直是金融信貸部門防范的『高風險』群體。通過『糧食銀行』這一平臺,民生銀行大連分行既有糧食企業的相互擔保,又有可以監控的糧食實物,規避了涉農金融品種的風險,打開了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通道,實現了『有業務、零風險』。

  對於糧食物流企業來說,同樣有賬可算。盡管既要支付糧食存儲中自然損耗的成本,又要承擔糧價可能下行的風險,但通過『糧食銀行』這一平臺,發揮墾區倉儲節點多的優勢,可以做大現代糧食物流產業。同時,在儲存期內農民的糧食可以成為企業流動的資金,相當於一分錢不用就可以『收購』農民的糧食,大大節約了企業的資金成本。更重要的是,『糧食銀行』這一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運作模式,可以大大減少國家用於糧食收購的資金壓力,為推動糧食購銷體制改革探索了新路。

  『糧食銀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還剛剛起步,運行的效果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檢驗。在今後的發展中需要不斷在制度和管理上進行完善,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更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但這種一石三鳥、多方受益的可預期的效果,正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許,『糧食銀行』就是一把破解『三農』問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金鑰匙。(黑龍江日報評論員)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