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人物
搜 索
黑龍江工藝美術藝術家李振久 象牙雕刻創新之舉引關注
2009-04-03 10:02:2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樹泉 蘇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工藝美術藝術家——李振久
 

  東北網4月3日訊 李振久是黑龍江工藝美術界一位低調的藝術家,人們熟悉他的作品遠勝過熟悉他的名字。近日,記者約見了這位為工藝美術傾注了44年心血的老工藝美術家,他戴一副眼鏡,腰板挺得筆直,頭發梳理得一絲不苟,舉手投足間透著儒雅風度。談及從事工藝美術的人生經歷和這項事業在我省後繼乏人的時候,深沈而略顯感傷的表情從臉上浮現。

  象牙雕刻創新之舉引起業界關注

  1965年,李振久進入象牙雕刻這行,深厚的美術功底,再加上勤奮好學,很快成為牙雕的技術骨乾。當時的哈爾濱工藝美術雕刻廠將他選送到北京深造,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永明先生,在人物、小活方面漸有所成。一回到哈爾濱,李振久就踏上了藝術創新之路。

  過去的牙雕只做單個人物,切掉的材料造成很大的浪費。李振久大膽革新,巧用罐口料,不但使這些『邊角料』變廢為寶而且使牙雕作品層次豐富、人物眾多,形成場景復雜的組合雕刻模式,從而將象牙雕刻提昇到新的工藝水平。這些創新之舉在業界引起關注。


 

  1973年,以李振久與喬長義為主創的象牙雕刻《夜診》在全國工藝美術展上引起轟動,並被收入《全國工藝美術作品集》。1977年,李振久設計了工藝復雜的象牙雕刻《大花籃》,高700厘米,寬500厘米,共有人物12個,牡丹花20朵,細鏈4條,每條細鏈之上又雕有20朵玉蘭花,宮燈采用鏤空技術,提柄為博古架形式,12個人物均可旋轉。李振久還為之設計了音樂,遺憾的是由於設計思想超前,當時沒有配套工藝而未能實現。《大花籃》堪稱李振久象牙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它在當年參加全國工藝美展後,被日本客商以高價收購。

  藝術移植為工藝美術注入活力

  1980年之後,象牙被列為禁止采集的物品,與之相關的象牙行業全面停止。牙雕技藝精湛的李振久並不氣餒,他迅速完成了專業轉型,在牛角畫、麥秸畫、羽毛畫領域闖出了一片新天地。這是因為他牢牢地抓住了創新這個藝術之魂。

  傳統麥秸畫主要突出中國的花鳥或者山水。李振久大膽進行橫向移植,他認為中西合璧纔是哈爾濱這座城市獨特的藝術精神。他開創性地運用麥秸的金屬光澤表現倫勃朗的著名油畫《戴金盔的人》。由於選材准確,使得麥秸畫《戴金盔的人》以淺浮雕的形式完全表現出了油畫原作的肌理。有人覺得工藝美術就應該是傳統的。李振久堅持創新,他不僅移植油畫,還移植水彩畫。這方面的代表作是8幅有關日本名勝的作品,在日本市場廣受歡迎。

  過去制作羽毛畫,翎管都是扔掉的。李振久發現劈開的翎管具有象牙一樣的質感,不僅可以表現細膩的紋理,也能表現粗獷的風格,因此他將象牙雕刻的鏤空工藝運用到羽毛畫的創作之中,制作了新穎別致的《仿象牙古器皿羽毛畫》,獲得工藝美術展優秀作品獎。1990年,他代表哈爾濱赴芬蘭參加國際木雕大賽,作品《奔月》獲獎並被芬蘭克米亞爾維國家藝術館收藏。

  城市雕塑為深愛的黑土地塑魂

  李振久具有開闊的藝術視野,這使他在黑龍江冰雕與城市雕塑領域也做出了獨有的成績。

  李振久從1965年就參與『哈爾濱冰燈游園會』的冰雕創作工作,1989年之後多次應邀赴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泰國、俄羅斯以及我國香港地區參加冰雕比賽和表演,曾受到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的接見和贊揚。

  在城市雕塑方面,李振久的多幅作品為黑土地增添了亮色。坐落在哈爾濱南崗區華融飯店門前廣場的藝術群雕《冬之韻》,濃縮和定格了冰城冰雪運動的最美瞬間;哈爾濱兒少中心門前的大型雕塑《托起明天的太陽》,整體造型優美流暢,塑造了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的生動形象。而在哈爾濱之外,屹立在馬永順林場的馬永順紀念碑,屹立在黑龍江畔嘉蔭的恐龍之鄉城標,均出自李振久之手。

  李振久說,我希望有生之年多創作一些作品,為黑龍江工藝美術事業出一份力。他呼吁,黑龍江應把工藝美術這項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同時培養更多的新人,解決人纔斷檔問題。言談中,可以感受到老一代工藝美術家強烈的歷史責任感。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