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10月26日,在哈爾濱市香坊區發生了一起慘案,哈爾濱市居民丁利和妻子雙雙被煤氣熏死在家中。更令人發指的是,在幾天後的當月31日,兩名死者19歲的女兒丁子恆作為該案件的嫌疑人被警方刑事拘留,後被檢查機關批准逮捕。
消息傳出,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凶手到底是個怎樣的孩子,案發時這個家裡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她會對自己的雙親下毒手……
庭審實錄
故意?無意?
鐵證面前的蒼白辯駁
2009年4月1日9時30分,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第二審判廳內,丁子恆用煤氣熏死自己親生父母案正式開庭審理。
審判長宣布完審判程序後,檢察機關的公訴人首先宣讀了本案的起訴書。檢察機關的起訴書稱,被告丁子恆長期以來對父母的管教方式不滿,早就有報復心理。案發當日,由於其父丁利不允許她出門上網而發生爭吵,便想到了報復。當夜12時左右,丁子恆看到其父母已經熟睡,先偷走其父錢包中的3000元現金和他的身份證,然後到廚房打開了燃氣爐具的開關後走出家門。
通過起訴書,參加庭審的人還得到這樣的一條信息,就是丁子恆在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十分冷靜,為了能讓父母在睡夢中不被驚醒而察覺煤氣泄漏,她還在臨出門時將自家電話機聽筒與主機分離。離開家後,丁子恆到網吧通宵達旦地玩網絡游戲,連續幾天後,在當月的30日,她將從父親那裡偷來的錢藏匿好後,想回家看看情況。在樓下被鄰居告知自己家中出事,讓她去外婆那裡一趟。丁來到外婆家後,被外婆及其他親屬帶到派出所。在公安機關,丁子恆供認了自己用煤氣殺害親生父母的全部罪行。
公訴人認為,丁子恆實施犯罪行為有主觀故意,而且證據確鑿,社會影響惡劣,屬故意殺人。雖然在精神鑒定中有『精神發育遲滯』的結論,但同時也得出了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結論。希望法庭按照《刑法》中故意殺人的條款給予判決。
在法庭上,被告丁子恆一直以幾乎讓人聽不到的微弱的聲音回答法官以及檢察官的訊問。她承認家中的煤氣開關是她打開的,但她並不認同是故意要殺害父母的說法。丁子恆當日向法庭的陳述與她在公安機關的供述有明顯的出入。丁稱,當日她和父親爭吵後,非常生氣,連晚飯都沒吃就將自己鎖在房間裡。半夜12點鍾,她看到父母熟睡後,便偷了父親褲兜內的錢還打開了家中的煤氣。按照她的說法,她打開煤氣並不是為了要殺害父母,而是想讓他們『靜靜地睡一覺,好以後不再與自己爭吵』。當法官訊問她是否知道開煤氣後是要出人命時,丁子恆表示並不知道。丁還表示,她與父母的關系一直是『不好也不壞』,只是經常受到父母的責罵,這點令她十分不滿。但她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要殺死父母,只是不想受他們的責罵和管教而已。
在庭審中,被害人丁利的父親、丁子恆的爺爺聘請了律師代理參加訴訟。該律師在陳述中表示,他的委托人對於丁子恆的犯罪行為十分痛心。丁子恆的行為給丁家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也給社會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如果不對丁子恆進行嚴判,將不足以震懾犯罪,同時也難以撫平被害人家屬所受到的傷害。所以,他們請求法庭對丁子恆處以故意殺人罪的最高刑。
庭審最後階段,丁子恆的辯護律師向法庭陳述了丁子恆沒有主觀故意殺人的情節:從精神鑒定中可以看出被告有智力障礙,按照這種智力無法認識到她行為的後果。同時還指出,丁從來也沒有在主觀上想要殺死自己的父母,僅僅是因為一時爭吵而產生的衝動行為。在陳述後,丁的代理律師還向法庭提交了一封由丁的外婆及姨母等人寫的信,主要內容是丁子恆雖然實施了這樣的罪行,但她的本質還是好的,希望法庭能夠給丁子恆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從輕判決。
背後故事
從重?從輕?
法理親情的糾結博弈
在這件令人發指的案件中,受傷害最深的要屬兩位被害人的父母。
他們既是被害人的父母,又是犯罪行為實施人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這樣的雙重身份讓他們受到的傷害也是雙重的:一方面自己的兒女被殺害,承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另一方面,殺害自己兒女的凶手卻是自己的孫女、外孫女,而且這個孩子是他們傾注了全部的愛和精力精心養大的。
在法庭上,被害人丁利的父母主張要求法庭給予被告人也就是自己的親孫女嚴判,甚至是最高的刑期。而另一方丁子恆的外婆一家人寫信給法庭,要求給予輕判,留她一條活路。
在本案中受傷害最嚴重的兩家人到底是什麼心境呢?為什麼他們對法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記者分別在庭審前後采訪了被告丁子恆的祖父母和外婆等家人。
祖母:
我怎麼養活了這麼一個禍害!
在庭審前三周的一天,記者參加了本案主審法官與被害人丁利父母的一次會談。在談話中,丁利的父母情緒十分激動,多次失聲痛哭。他們一再向法官表示,希望法庭給丁子恆以嚴判,她的行為應該被處以極刑。
記者在談話的間歇詢問丁子恆的祖母:『難道您對這個孩子一點感情都沒有了嗎?』聽到記者的話,丁的祖母認真地說,要說沒感情,那怎麼可能呢?我和這個孩子之間的感情非常深。據丁的祖母講述,丁子恆是在1989年出生的,由於早產,剛出生的丁子恆只有1.4公斤重,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當時這個孩子的生命力非常脆弱,岌岌可危。為了能讓這個脆弱的生命存活下來,丁的祖母每天都預備好熱水袋,將孩子放在熱水袋上以保持體溫,再將熱水袋放在自己腰間防止熱量散發。由於孩子太小沒有吸吮乳汁的能力,她就用小勺子一點一滴地將奶水滴到那張只有銅錢眼大小的小嘴裡。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孩子終於活了下來,而且長到了正常初生嬰兒的大小。丁家人為這個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愛,對這個被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孩子疼愛有加。
正是由於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愛,他們纔對孩子如此喪心病狂的行為感到震驚和憤怒。丁子恆的祖母說,連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都能殺害的人,還有什麼是她做不出來的。如果這樣的人還留在世上,那將貽害人間。從兩位老人恍惚的神情和顫抖的聲音中,不難聽出他們對丁子恆的愛恨交加的心理,更能感覺到他們對這個孩子的失望與無奈。
外祖母:
簡單粗暴的教育導致性格的扭曲
庭審結束後,記者又找到了丁子恆的外祖母和姨母孫華,她們都參加了庭審。由於丁的外祖母情緒激動,孫華代替她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孫華表示,當他們開始得知是丁子恆殺害了自己的姐姐和姐夫時,也是滿腔的憤怒,甚至不敢相信。但後來漸漸冷靜下來之後,他們覺得丁子恆在這個悲劇中同樣也是受害者,姐姐、姐夫已經不在了,他們希望這個孩子能活下來接受改造,以後成為一個能夠正常生活的人。
孫華說,他們全家都認為丁子恆這個孩子本質上不是個壞人,之所以能乾出這樣的事情是由於她扭曲的性格造成的。也許是由於早產的緣固,丁子恆的智力發育一直都不正常,無法與其他同齡孩子相比。從在學校的成績中就可以看出,有些學科的成績甚至只有十幾分。
再有就是丁子恆不太懂得與其他人進行正常溝通與交流,雖然丁子恆的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全力關心,但他們似乎從來沒關心過孩子的心理成長。為了使這個『笨』孩子不受傷害,丁利夫婦幾乎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而且基本不允許她與外界的孩子交往,不允許她私自交朋友。
對於孩子的錯誤行為,丁利夫婦僅僅是嚴厲地管教,並不懂得加以引導和糾正。孩子長大後,丁利夫婦依然粗暴地乾涉孩子的自由和規范孩子的生活圈子,使丁子恆幾乎沒有一個要好的朋友。由於嚴重缺乏溝通和交流,使孩子內心苦悶時也無法得到正常的排解。也許正是由於這種長期的非正常心理狀態,纔使孩子做出這種極端反常的行為。雖然這不能在法律上成為替丁子恆開罪的理由,但在情理上,他們還是希望丁利夫婦這唯一的血脈能夠活下來。因為在這個事件中,丁子恆也是一名受害者,同樣十分值得同情。如果能夠加以改造和正確疏導,她也有可能成為一個正常和有用的人。所以,他們給法庭寫信,請求能給這個可憐的孩子一條活路。
心理學家解析丁子恆弒親案件:網癮和性格偏頗雙重原因釀成的悲劇
當震驚冰城的弒親案開庭之時,庭外對於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的話題也再次熱了起來。丁子恆,一個柔弱的一直是靠父母庇護的女孩,為什麼會對自己的親生父母下此毒手。
『網癮,這又是一個網癮釀成的悲劇。』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哈爾濱市著名心理學家張聰沛肯定地說。
行為不計後果:網癮是禍首
多年來不斷地和網癮青少年打交道的張聰沛說,『不計後果、不管環境』是所有網癮青少年的通病。幾乎無一例外,只要是染上網癮就近似瘋狂。所有網癮青少年都會有『管狀意識』,顧名思義,就如同通過一個管子來看世界,他們的視野裡只有管子裡的網絡,網絡之外的一切全都看不見。張聰沛介紹:『中科院已經提出將「網癮」列為精神疾病,雖然他本人並不認同這種提議,但是「類似精神病態」卻是可以肯定的。』由此足見網癮對一個人的精神的支配和影響的程度。他曾接觸過這樣的案例,一個網癮少年手拿一瓶安眠藥站在陽臺上,危逼父母讓他到網吧上網,否則就吃藥自殺。而更惡劣的一個案例是,為了不讓兒子上網,母親用家中的菜刀將網線砍斷,情急的兒子竟然因此與母親打斗,奪下媽媽手中的菜刀向母親猛砍30餘刀。
張聰沛說,這些案例個個觸目驚心,丁子恆的案件更是如此,染上網癮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網癮造成的後果卻有很多是共通的。
人格偏頗:缺少溝通和理解
可能是因為當年丁子恆是早產兒,生命微弱,導致她『精神發育遲滯』。這種『遲滯』雖然是精神發育方面的表現,但卻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她人格的發育。
張聰沛分析,由於丁子恆的身體柔弱和精神發育遲滯,從小到大父母對她都倍加呵護,幾乎無時無刻不把她帶在身邊,怕她出問題、出意外。而父母過度溺愛,恰恰成為孩子偏頗人格形成的誘因。其實丁子恆的殘忍弒親行為,與她的精神發育遲滯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她人格偏頗的結果。
張聰沛介紹,父母的過度寵愛,讓丁子恆幾乎沒有同齡的朋友,她很少接觸外界,不懂得與他人正確地溝通和交流,這種狀況又使這個『笨』孩子在社會交往中成了『弱智』。她與別人缺乏理解和溝通,很難適應當今的社會,這又恰恰促成了她沈迷網絡。丁子恆父母單純地認為照顧好衣食住行就是對孩子的關心了,這正是他們最大的誤區,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的需求纔是更重要的。這也是導致丁子恆在與父母發生爭執之後,采取極端手段的一個重要心理原因。
與同學家長產生一點小摩擦,就蓄意殺人;學習壓力太大,心理承受不了,就跳樓自殺……當代青少年對生死觀的淡薄,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視令人擔懮,教育專家呼吁從丁子恆弒親案件中汲取教訓珍視生命當代教育的缺失
悲劇回放:
2006年2月,杭州蕭山區聞堰鎮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殺人分屍案。年僅18歲的女孩陳潔僅僅因為耳聞同齡的18歲女孩陳紅在背地裡講她壞話,覺得很沒面子,便伙同朋友張某等5人將陳紅騙出家門,先後以毆打、掐脖、腰帶勒等手段導致其窒息死亡。五名犯罪嫌疑人中有4人為女性,其中年齡最小的不到16周歲,最大的不到19周歲。
2004年,北京4個未成年人綁架人質索要150萬元贖金,並在贖金到手前將人質殺害。
2005年7月15日,哈爾濱一名13歲女孩兒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被媽媽批評了幾句,便從11樓縱身躍下。
2006年8月7日,杭州一名14歲少年因為學習問題被母親責備,從21層高樓跳樓自殺……
是什麼讓現在的孩子們對生命如此漠視?
『現在的孩子不怕死,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可貴,他們對生命存在的價值沒有知覺。』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趙瑞政老師說:『生死觀的教育目前不論是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中,都是一種缺失。』
趙瑞政老師說,現代的教育過於強調科學,把所有的事件都化解為精密的數據進行邏輯分析,連人的生命也是可以計算的。據介紹,西方一位化學家將人體解剖,經過精密的分析得出:一個中等身材的男子,脂肪可以做7塊肥皂,體內的鐵可以做一枚鐵釘……這樣一來,人的生命似乎僅僅被理解為有機體的生命。『青少年會殺人,會自殺,因為他們覺得,人的生命不就是碳水化合物嗎?』
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哈爾濱市著心理專家張聰沛認為:『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思潮,追求尊重,追求個人自由,認為生命是自己的,這種思想本身並沒有錯,但是許多青少年過分強調了生命的自我意識,認為自我的生命與他人無關,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們不知道生命的神聖性,不知道生命是有責任的,這就導致了青少年自殺和暴力事件的發生。』
一直以來,傳統教育始終對『生死教育』采取回避態度,或閃爍其詞,這其實並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據了解,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生死教育』已相當普及。在瑞典,小學生就常常被父母或者老師帶到醫院太平間接受死亡教育,大人會讓學生摸著死者冰涼的手感知死亡。與此同時,老師也會讓孩子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給他們講生命的來源,使孩子們認識到生的可貴,學會珍惜生命。『而中國的傳統觀念裡對於「死」是回避的,很少有人會很正式地、理性地和一個孩子談及死亡及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應該像性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一樣,貫穿孩子的整個教育過程,讓青少年們真正理解和認識到珍視生命的重要性。』趙瑞政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