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手足口病疫情明顯上昇 專家稱預防是關鍵 尚無疫苗
2009-04-15 21:21:53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省急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范秀山接受東北網記者專訪
  東北網4月15日訊 (記者 李博) 近期,全國各地手足口病疫情發生呈明顯上昇趨勢,據衛生部3月份消息數字顯示,2009年1月1日至3月26日,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份共報告手足口病41846例,其中重癥病例94例,死亡18例。

  對於目前疫情高發的態勢許多家長對此表示了擔懮,15日記者來到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就目前社會上的一些疑問和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采訪了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范秀山。

  全國各省疫情有明顯的上昇 與季節有關

  據范秀山介紹,其實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疾病,屬於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近年來我國的信息報道趨向公開化,社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是對的,但是希望社會尤其是家長不要恐慌,因為手足口病並不可怕。

  范秀山說,近期全國各省疫情有明顯的上昇,這也是和季節有關,春季、夏季是大量病毒活躍的時期,再加上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比較復雜,傳染性很強,短時間內就可造成較大流行。

  范秀山提醒家長,其實手足口病大部分只是屬於輕癥病例,不需要入院治療。一般情況下手足口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昇高,繼而口腔粘膜、手、足等部位出現斑丘疹及?疹樣損害,手足口病的病程一般只有4-10天,癥狀一周內就會消失,不需要入院治療,范秀山表示,當癥狀消失,其他類型的病毒依然有侵入的可能,同時輕癥病例如發現就診不及時會轉成重癥病例,所以家長和托幼機構要時刻注意,一旦孩子有發熱、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在口腔粘膜、手掌、腳掌部、臀部或膝蓋出現散在的米粒大小的?疹時,應立即將孩子送往本地的手足口定點醫院,兒童醫院、傳染病醫院等進行檢查。在?疹等癥狀慢慢消失後家長也不可輕易放松警惕,需要繼續觀察,及時和醫生溝通。


  提高警惕 EV71易引發精神系統並發癥

  對於EV71型手足口病,其實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很難從字面看出含義,范秀山向記者介紹說,所謂EV71是手足口病常見的一種病毒類型,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EV71病毒容易感染神經系統方面嚴重的並發癥,如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痺、肺水腫等。范秀山提醒說,如果發現小孩出現精神差、煩躁、肢體無力及抽搐等神經系統表現,並伴有咳嗽、嘔吐、咽痛、咽部充血等癥狀,或者有些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熱伴肌陣攣,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痺、心肺衰竭、肺水腫等都屬於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表現,所以家長和托幼機構必須提高警惕,在第一時間及早發現,以免延誤病情,因為重病例的發病往往是由於家長和托幼機構相關知識缺乏和忽視所造成的。

  手足口病被列為丙型傳染病 死亡率在1%以下

  2008年5月2日,衛生部決定將手足口病列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據了解,之所以列在丙類傳染病是因為病死率在1%以下,不過在治療方面,我國尚無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

  注意個人衛生減少發病率

  現在正值春季,是各種疾病、傳染病高發階段,對於手足口病主要是腸道病毒引起,范秀山表示在個人衛生方面我們應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潔的食物,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托幼機構每日也應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


  全國預防全民遠離手足口病

  據了解,手足口病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尤以三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但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你、我可能都是病毒的隱性感染者、傳染者,成人之所以不會感染是由於體內早已形成的各種抗體,對於嬰幼兒來說,對外界病毒的抵抗能力很弱或幾乎沒有,所以感染率極高,范秀山說,清潔、健康的生活方式給自己健康也為別人創造健康的生存環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多了解手足口相關預防知識,提早預防,及時就醫遠離手足口病。

  采訪最後,范秀山對記者表示希望通過媒體告訴大家和家長朋友,一定不要恐慌,也不用擔懮,發現病情及時和醫生溝通,及時到醫院檢查。

  >>> 相關鏈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癥。

  臨床表現

   潛伏期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癥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初始表現發熱、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皮膚?疹;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受累; ?疹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一周內消退;病程4~10天; 極少數患兒可以伴有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痺、肺水腫等嚴重並發癥。

資料圖片 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疹

資料圖片 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疹

   病例診斷

    臨床診斷病例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  重癥病例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的患者,同時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痺、心肺衰竭、肺水腫等。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痺、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資料圖片 手部出現米粒大小?疹

 

資料圖片 臀部出現散在的?疹
   傳染源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家畜、寵物等不感染,也不傳播此病。

  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 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續1~2周,糞便排出病毒持續約3~5周; 病後數周,仍可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

   傳播途徑

   直接接觸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接觸患者唾液、?疹液、糞便等。

   間接接觸傳播:接觸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

   空氣飛沫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 經水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 院內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 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 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為最高; 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 流行特點

   分布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 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高發; 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流行; 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亦可發生集聚現象; 暴發流行後常散在發生。

    國內疫情概況

   1981年上海首次報道手足口病病例;
   1983年天津暴發柯薩奇病毒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5~10月發病7 000餘例;
    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分離出腸道病毒71型病毒;
   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腸道病毒71型病毒;
   2000年山東省招遠市暴發小兒手足口病,市人民醫院接診1698例,3例合並心肌炎死亡。
   2007年,山東臨沂地區爆發手足口病,2008年安徽阜陽的疫情。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