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江奶業陷入困境 業內人士:應規模發展穩定奶源
2009-04-16 09:16:0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6日訊 當前,面對陷入困境的龍江奶業,業內有識之士認為,表面上看,這場危機是國內『三鹿事件』和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但其核心問題卻是黑龍江省奶業實力不強,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弱,相關機制不完善導致的競爭力不強的表現。危機中也蘊藏著機遇,龍江奶業應當抓住這個機會,臥薪嘗膽使自己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整合資源規模發展

  早有專家指出,規模化是奶業的一個基本競爭力。沒有規模化,奶業發展參差不齊,很多技術手段運用不上,自然缺乏基本的競爭力。據了解,現在我省有100多家乳品企業,其中很多都規模較小,但它們卻佔有一些奶源、設備、人纔等優勢資源。如果乘當前國內乳業重新洗牌之時,將這些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就有希望打造一些上規模、實力強的乳品企業。如我省的龍頭乳品企業完達山,就是由原來農墾的10個乳品加工廠重組整合而成的。

  現在,我省的奶牛養殖模式仍以一家一戶的散養為主,這種落後的養殖模式使奶牛的單產較低,奶質也不高。據介紹,在牛群中產奶牛和不產奶牛的科學比例應為6:4,而我省大多數散養戶的牛群結構都是3:7。這樣一些該淘汰的牛不淘汰,牛的生產性能比較低,生產成本卻提高了。這次外資奶粉之所以能以低價衝擊我省乳業市場,就是因為其成本非常低。

  縱觀世界各國的奶業生產發展歷程,都經歷了由小規模向大規模、由兼業化向專業化過渡的轉型階段。我國目前正處於這樣的轉型時期,有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散養戶生產的牛奶約佔市場供應份額的60%。通過正確引導,把一些具備條件的散養農戶逐步昇級為家庭農場,是一條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通往現代奶業的科學發展之路。

  奶業專家建議,我省奶牛養殖模式應向家庭牧場和奶農合作社方向發展,引導適度規模養殖。而奶農發展規模養殖的意識已很強烈,記者在哈爾濱市南崗紅旗滿族鄉旭光村采訪時,奶農付明餘說,他特別希望能將家中的10頭奶牛送到一個專門的地方集中養,那樣能降低飼養成本,讓牛有個好的環境,人也有個好的生活環境。

  合理布局穩定奶源

  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吳和平認為,當前決定中國奶業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因素在於奶源。隨著奶業的快速發展,奶源建設與生產加工脫節、奶源布局不合理的問題,已成為制約乳品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因此,奶源基地的建設和加工企業科學合理的布局已是迫在眉睫。

  目前,國內液態奶的日處理能力已超過生鮮奶日產量的3倍左右,而我省乳品龍頭企業加工能力,也一直超前於原料的供應能力。而且近幾年由於一些地方急於招商引資,『重企業、輕基地』,因此我省有些地方出現了乳品企業紮堆的情況,產奶淡季或奶產品旺銷時,由於奶源不足,出現企業搶奶的現象;在奶產品滯銷時,企業則拒收、限收奶農生產的原料奶。

  我省一家大型乳品企業的負責人懮慮地表示,由於現在該企業所在區域的奶牛已被淘殺1/5左右,到今年第四季度的產奶淡季時,可能會出現爭奪奶源的情況。為此建議合理科學劃分奶源,並穩定奶源,規范奶源秩序。因為只有奶源基地真正屬於企業,企業纔會認真對其進行建設和管理。


 

  調整結構提檔昇級

  當前,我國市場潛力巨大、利潤特別高的嬰幼兒高端奶粉市場,多數被一些洋奶粉佔據。而我們之所以無法搶佔這個高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乳制品同質化程度高,缺乏高端產品,這使乳制品價格低、利潤低、持續發展能力弱。

  近幾年,我省乳品企業一直以生產原料粉為主,並大量依賴出口。在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中,由於出口受阻,我省奶業因此受到重創。為此,吳和平說,現在我省的乳制品都是跟著別人走,無法避免產品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應盡快進行設備改造,研究開發新產品,優化產品結構。

  據悉,目前我省一些乳品企業已著手調整產品結構。如完達山乳業正與美國合作研發中高端嬰幼兒奶粉,並准備在今年推出40個可增加產品附加值的新品種。

  打造品牌共拓市場

  如今,市場消費已進入品牌消費時代,品牌對產品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我省乳品企業在全國的加工布局比較少,還沒有真正形成完整的龍江品牌市場優勢,一些優質產品在全國並沒有形成全覆蓋。當前在國內乳制品消費不暢時,尤其需要以品牌來開拓市場。

  吳和平介紹說,奶業發展的關鍵是消費的拉動作用。我國城市人均奶制品消費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農村則更低,奶制品需求是一種剛性需求,因此我省奶業的發展潛力很大。雖然現在我省一些乳品企業已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廣告宣傳、樹立品牌,但仍限於單打獨斗,力量過於分散。下一步我省將統一進行組織策劃,集中各企業的力量,共同宣傳和利用我省奶業優勢,打造龍江奶業品牌,在全國樹立龍江綠色、優質、安全的奶業品牌形象。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