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4月16訊 (記者 王晨宇) 16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測繪局獲悉,由該局派出的南極中山站後勤工作人員葉成明巧用廢氣解決南極中山站取暖問題。
極地工程中心主任吳文會曾經2次踏上過南極大陸,『極地生活是很艱苦的,南極只有冬夏兩個季節,12月到2月份是南極的夏季,現在這個時間正是南極寒冷的冬季,平時在南極工作的人員都是用電暖氣來取暖,每個房間一個電暖氣,但在南極那種極度惡劣的環境下,電暖氣只能解決小部分取暖。』葉成明這個發明極大的解決了中山站取暖問題。
據了解,4月10日,葉成明去發電機房晾衣服時,不小心碰到發動機排氣管子,被燙了一下。發電機師傅們介紹換熱器裡面的管子有幾百度。此時葉成明靈機一動為什麼不連接一些管子,這樣可以把廢氣利用起來取暖,節約一部分資源也可以緩解一些中山站供熱問題。第二天,葉成明開始先設計暖氣位置,管子走向、坡度,把多種管子相互拼湊起來。實驗初期取暖效果不錯,可隨著時間推移,暖氣不斷地昇溫,後面的排氣管子不斷地向外冒蒸汽,如果時間過長一定會出現危險。當晚,葉成明給大家燒洗澡水的時候,看著從換熱器流進熱水箱的水,突然又有了辦法,讓冷水從換熱器的底部進,換熱後經過管道進入散熱器,最後流進熱水罐(熱水罐的水是用來洗澡和給湖水加溫使用),用閥門調節流量,流量開大散熱器的溫度就低,流量關小,散熱器的溫度就會越高。葉成明把循環方式改造完畢,結果非常成功。這個發明極大的緩解了南極中山站取暖問題。
中國南極中山站簡介:
中國南極中山站地處南極大陸邊緣地區(E),南連大冰蓋,北瀕南大洋,東臨達爾克冰川,西接普裡茲灣、埃默裡冰架和蘭伯特冰川。中山站建成於1989年2月,經過十多年的持續發展,目前中山站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達到27OO平方米,擁有較為完備的科學觀測和監測系統,每年可容納越冬人員25名,度夏人員6O名,是開展雪冰與空間環境理想的觀測地點和研究基地。
中山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之成為開展南極冰雪與氣候環境研究的理想場所。中山站是距離南極冰蓋頂點——Dome A最近的考察站,這為我國開展中山站至Dome A斷面雪冰環境長期監測研究計劃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中山站位於世界上最大的Lambert冰川流域(也是東南極冰蓋最大的冰量排泄區)的東側,有利於在這一重要地區長期開展南極冰蓋物質平衡與海平面變化研究。南極冰蓋儲存著全球地表水的70%左右,其物質平衡狀態和變化趨勢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南極冰蓋的變化是引人注目的焦點問題。
極區是地球開向太空的窗戶,在空間科學研究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國南極中山站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正好處在極隙區的緯度(不變磁緯74.5度),而地球磁層的極隙區是太陽風直接進入地球高空大氣的唯一通道。在中山站可以觀測到日地能量傳輸過程豐富的電離層征兆和極光現象,是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的理想之地,是世界上少數可進行午後極光觀測的臺站之一。中山站與我國位於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黃河站地磁共軛,是開展高緯共軛研究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