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8日訊今天早上,哈爾濱市31中學呂志友、袁賀等5名學生在上學途中目睹了一起交通肇事,疾駛而過的大貨車將騎三輪車的老者連人帶車刮翻在地,13歲的呂志友和袁賀騎著自行車追出3裡多地,終於追上了肇事司機。兩位少年的勇氣和鍥而不捨不僅使傷者及時得到了救治,同時他們小小肩膀承擔起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也教育了司機,在校園內外傳為一段佳話。
瘋狂貨車撞倒老人
今天10時,記者趕到了松北區松浦鎮的哈爾濱市31中學,目睹交通肇事過程的呂志友、袁賀、沈玉琪、曲亞新、劉悅幾名同學圍坐在一起,向記者講述了事情的經過。
早晨6時許,家住在松北區松浦鎮的哈市第31中學初一(五)班學生沈玉琪和表哥學初一(一)班的袁賀,以及沈玉琪的同班同學曲亞新一起騎自行車上學。6時22分,當3人騎車走到哈黑公路7公裡處黑龍江科技學院正門時,突然看到一輛大貨車迎面疾速駛來,大貨車車速很快。3人馬上從車上跳下來,趕快推車閃到了路邊。就在這時,一輛一直跟在他們身後的三輪車超過了他們,騎車的是一位老人。見狀,3個孩子趕快大聲地喊老人:『有車小心!小心!』老人沒聽見孩子們的喊聲,繼續前行。正當孩子們大聲地提醒老人躲車時,這輛疾駛而來的大貨車從他們3人身邊呼嘯而過。就在此時,孩子們看到,貨車的車尾將老人連同三輪車一同刮倒,只聽老人『啊』地一聲慘叫,然後連人帶車翻倒在路邊。而大貨車並沒有因刮人而停車,繼續向前方駛去。
『老爺爺你怎麼樣了,傷到哪裡了?』3個孩子馬上衝上前去詢問老人的傷情。這時,步行到這裡的第31中學初一(五)班學生劉悅和呂志友,也看到了剛纔發生的撞人一幕,兩人趕忙上前攙扶被撞倒在地的老人,詢問老人的傷勢。一旁的袁賀悄悄地記下了車號。
『撞了人還想跑,這種人也太沒有道德了。』5個學生中的2個男生,袁賀和呂志友不約而同地想:一定要把車追到,還老爺爺一個公道。於是,他倆騎上自行車就去追撞人的大貨車。然而,此時大貨車早已經跑得無影無蹤了,但兩個孩子仍拼命地沿著大貨車開走的方向追趕。一路上兩個孩子相互鼓勁:『加油,快點騎,一定能追上。』就這樣,兩個孩子騎車追出了3裡多路,在過了沙陀子村加油站時,他們發現撞人的大貨車正停在路邊給一家公司卸貨。氣喘吁吁的兩個男孩顧不上疲勞,鼓足了勇氣,大聲地質問肇事司機:『你知不知道,你剛纔把一位老爺爺撞傷了?撞了人為什麼要跑?』貨車司機表示,自己並不知道剛纔開車撞了人。兩個男孩又大聲地說:『我們已經把你的車號記下來了,你趕快回去把老爺爺送到醫院去。』『好的,好的,我馬上去。』於是,肇事司機跟隨兩個孩子回到了出事地點。
在兩個男孩追趕撞人大貨車期間,沈玉琪、曲亞新、劉悅3個女生留在出事地點照顧受傷的老人。3個孩子一邊詢問老人的傷情,一邊安慰老人別擔心,馬上就會有人把他送到醫院。得知受傷的老人還沒有吃早飯,劉悅還特意跑回家裡,向父母要了50元錢,給老人買了水、面包、餅乾等食物。交談中3個孩子得知,老人叫顧明軒,今年56歲,家住沙陀子村,平日以拾垃圾為生,有一個兒子。
肇事司機和兩個男孩回到出事地點後,肇事司機打了一輛出租車將老人送到了附近的一家中醫院。兩個男孩因不放心老人的傷情,也跟著一起去了醫院。直到看著老人的傷口被包紮好後,兩個男孩子纔放心地回到學校。而此時,他們已經錯過了上午的第一節課。
孩子點燃希望
這家中醫院的醫生姜洪偉介紹說,由於孩子們的見義勇為,老人被送到醫院時,沒有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給老人進行處置後,司機把老人送回了家。顧明軒老人過兩天還需要來醫院觀察換藥。
姜醫生說,呂志友、袁賀幾名學生的行為值得我們這些成人學習,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有了這樣的孩子,我們未來的社會大家庭會更加友愛、和諧。
校長決定全校表揚
31中學初一(五)班班主任李洪丹老師介紹說,了解到事情經過後,她和初一(一)班班主任鄭雪梅老師分別對這5名學生進行了全班表揚。
李洪丹說,她班上的沈玉琪、曲亞新、劉悅、呂志友4名學生,都是班乾部,平時就喜歡幫助同學,是懂事聽話的孩子。鄭雪梅評價袁賀的時候說,袁賀是一個小毛病不斷,卻十分很熱心的孩子,平時也願意助人為樂,集體榮譽感特別強。這次勇敢追車救人的行為對袁賀來說,將是他成長中一次難忘的經歷。
31中學校長張淼得知此事後表示,將對這些孩子的勇敢表現,以表揚信的形式,進行全校表揚,號召全校同學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見義勇為的行為,學習他們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積極幫助別人的行為。
記者手記:『為啥大人不幫忙?』
在采訪中,天真的孩子們問了記者這樣一個問題:『出事的時候,其實還有許多大人也都在現場,為啥大人們都不幫忙呢?』
『為啥大人們都不幫忙呢?』記者考慮了半天,因不忍說出真相,怕傷到孩子們那一顆顆善良的心。記者就編了個謊話:『大人們都要上班,有事情,來不及幫忙。』『哦,原來是這樣。今後,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還會這樣做的。如果大人們有時間的話,也會和我們一起這樣做的,對嗎?』
『對。會的。』說完這句話,記者希望真的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