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0日訊 題:專家下鄉送"醫院"--黑龍江省醫院專家醫療隊服務基層紀實
蘭西縣蘭河鄉的張玉琴大媽很開心。她那30多年的老胃病治好了。還是在鄉裡的衛生院,還是那些鄉醫,但這回,指導鄉醫看病開藥的,是來自黑龍江省醫院專家下鄉醫療隊的大夫。沒像以往住院打吊瓶,只是換了幾種口服藥,在自己炕頭上,張玉琴30多年的胃病,治好了。
給基層送去流動的三甲醫院
把專家派到基層去,為基層群眾提供醫療服務,同時,還要為基層醫療機構送去先進的醫療技術培訓。多年以來,黑龍江省醫院堅持用醫療隊、專家組下鄉的形式,履行著公益性醫院的社會責任,贏得了基層群眾的普遍贊譽。
作為一家省衛生廳直屬的公益性醫療機構,黑龍江省醫院有著豐富的醫療設備、雄厚的醫療技術,然而,擁有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後,如何更大程度地服務全省人民,是擺在省醫院面前的一道考題。經過討論,醫院黨委決定,把專家醫療隊下鄉制度化。
據黑龍江省醫院社區部主任李軍介紹,他所在的社區部就是省醫院為了完成專家醫療隊下鄉而設立的。『專家下鄉,我們不是簡單到基層去義診,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平臺,把我們的醫療技術送過去。我們的專家還要負責對當地醫生進行培訓,結成對子後,這個醫生可以說就成了我們專家在當地的學生,這樣,即便是老師走了,學生也有了足夠的技術支持。他可以隨時跟老師電話討論疑難病癥,還可以無償到我們醫院進修。』對於這種機制,李軍形象地比喻成『給鄉下送去一座流動的三甲醫院。』
據了解,截止到目前,省醫院已經為全省各地市的13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了這種服務模式,直接受益的基層醫療服務人員達到4000多人,接受基層醫療服務人員進修400餘人。而更大的受益者,還是那些基層群眾,據介紹,這種機制惠及人數達到60多萬。對於那些交通不便邊遠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服務。看病,不再難了。
醫療隊下鄉形成放大鏡作用
蘭西縣醫院,就是省醫院專家醫療隊下鄉的典型受益者。從2005年開始,省醫院的專家們就開始了對這個醫院的『支援』。幾年下來,醫院有了豐厚的收獲。據介紹,蘭西縣縣醫院經過省醫院專家的培訓和支持,目前醫院門診量增多,住院率也由過去的50%提高到80%,經濟效益每年以20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更重要的是醫院收獲了更大的社會效益,城市醫師的到來,使得以往不得不轉走的疑難病癥都能治療了,而且減少了農民患者的車馬勞頓,讓蘭西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了省級專家的診治,讓農民實現了優質、低價、就近的醫療服務,真正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蘭西縣醫院的外科副主任於艦航,在當地小有名氣。可一提起『支援』的城市醫師,於艦航贊不絕口,作為同行,他的獲益是最直接的。於艦航說,通過城市醫師的查房、示診和講課,自己不論是對現代的醫學理論的再學習,還是從實踐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以往,有些重患、危患不敢留,現在有省醫院的醫師坐鎮,敢留病人了,也能治好病人。』
據了解,通過免費培養進修生,給縣鄉醫院的科主任來省醫院觀摩學習提供機會,對友好協作醫院的日常醫療工作提供幫助和支持,黑龍江省醫院與這些基層醫療機構形成了良性互動。
省醫院消化外科副主任醫師王燕穎曾經作為專家醫療隊一員,對蘭西縣進行了支援。『到了那裡,很多鄉村醫院的簡陋程度,讓人看了心酸,很多病人受家庭經濟條件的約束,也只能就近治療,可是由於醫療條件限制,年復一年,病情得不到徹底的根治,不停地花錢的最終結果是,其它條件好的醫院卻沒有多少能力去了。』到基層的經歷,讓王燕穎在思想上也有了深刻變化,回到城裡,她對醫生的職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悟。
據了解,通過輪換專家組成員,如今,省醫院所有副主任以上人員都有過去基層服務的經歷。省醫院因此也有了豐厚收獲——全院的服務質量大幅度提昇,一些重點科室的患者滿意率甚至達到了100%。
省醫院院長李寶春認為,專家醫療隊下鄉,一個層面上看是給基層帶來好處,另一個層面上看,也給省醫院帶來收益。通過雙向交流,基層群眾通過當地醫院對省醫院有了印象,省醫院的口碑得到了進一步傳播。在合作醫院所在地,外出就診要去省醫院,已經成為當地人的共識。
讓公益性成為不變的准則
據了解,多年來,到基層去,為基層服務,一直是省醫院的重要工作內容。
院長李寶春介紹說,省醫院是省政府重點扶持的醫療機構,『作為公益性醫院,承擔公益醫院的社會責任,是義不容辭的。』李寶春說,專家醫療隊下鄉,是省醫院作為政府投入醫院的義務。『政府辦的醫院,就要在更大范圍內放大優質醫療資源,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使基層群眾就近得到較高水平的基本醫療服務,緩解看病難問題。同時加強基層衛生人纔培訓,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隊伍,帶好一所醫院,服務一方群眾,培訓一批人纔。』
李寶春說,在城市醫生當『鄉醫』過程中,省醫院堅持不走過場,而是自覺的把它轉變為一種培養基層醫生的長效機制。『所有的科主任,提拔之前,都要看有沒有下鄉服務的經歷,專家下鄉機制是我們醫院承擔公益性醫療機構社會責任的措施,也是我們醫院每一個醫生體現自己醫務工作者社會責任的平臺。在省醫院的評價系統裡,當得好城醫,當不好鄉醫,會被認為是不合格的醫生。』
據李寶春介紹,省醫院一直把公益醫院的社會責任放在首位。2003年非典期間,省醫院被確定為省級收治非典型肺炎的定點醫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生與死的較量考驗中,黑龍江省醫院的所有醫護人員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08年四川大地震,省醫院接受命令,先後派出四個工作組、醫療隊,近百名醫務人員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今年第29界大冬會期間,省醫院組建了優秀的醫療隊伍,在一線科室人員緊缺,醫療任務繁重的情況下,抽調出56名政治素質好、專業技術精湛、工作作風優良的醫護人員組成了醫療隊完美出色地完成了大冬會醫療保障工作。『現在燒傷並不多見,很多人都希望解散燒傷科,但是我們堅持保留,而且一直保持技術設備都是最先進的,因為我們承擔著全省的重大事故救治責任,我們不能單純從經濟效益考慮,更要考慮到我們承擔的社會責任。』
據了解,多年來,省醫院每年要為醫療專家下鄉這樣的公益事業而投入三十多萬元。李寶春說:『作為醫生,我們信奉這樣的人生准則:醫者,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