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省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田寶強:發展農村非農產業
2009-04-21 08:13:25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面臨全球襲來的金融危機,我們做什麼?怎麼做?東北網即日起推出《應對危機保增長我們應該做什麼?》系列報道。該報道分為『與官員對話』、『與專家學者對話』、『與企業老板對話』、『與市民百姓對話』四大部分,記者就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應對的政策措施、確保和諧穩定等內容與不同層面人士展開對話,在寒冷的冬日裡拉開一場應對危機保增長的『精神戰役』。

  東北網4月21日訊 題:【與專家學者對話】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田寶強: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記者 趙海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省農業也受到了衝擊,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發展的措施,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我省農業如何應對危機保增長,怎樣在做強農業的同時,著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積極主動尋找危機突破口,東北網記者采訪了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田寶強。

省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田寶強接受記者的采訪

  保收入保穩定促進農村經濟增長

  東北網記者: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我省的農業也產生了不良影響,據報道,2008年年底,受國際金融危機和農產品國際競爭的影響,國際大豆價格一路走低,進口大豆到我國口岸的價格比我省地產大豆低了近700元,出現了價格倒掛。大豆作為我省農業三大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它的銷售市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對這一現象,應該怎樣去看待和應對?

  田寶強:這次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其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赤字財政刺激了居民的過度消費,以及金融監管制度漏洞和治理結構的缺陷等,是促成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其二,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同美國及其它國家的經濟運行周期有關。2007年與2004年比較,美國、日本、法國和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均呈跌勢,跌幅分別達到38.9%、22.2%、24.0%和6.1%。『次貸危機』正好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低谷時期相遇,從而誘發了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次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進出口方面,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即我國外貿依存度的變化。

  外貿依存度是一國或地區的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2008年我國的GDP達30萬億人民幣,進出口總額為2.56萬億美元,按匯率1美元等於7元人民幣計算,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60%。一般國際判斷的標准是超過30%為開放型的經濟,低於30%為欠開放經濟。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60%,顯然屬於開放型經濟,這符合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總體經濟走勢。在我國屬開放型經濟並已經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一旦世界經濟步入低谷,比如原料、銷售市場出了問題,將直接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並極有可能使外貿依存度下滑。在其他條件態勢不變的情況下,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就會降低。而這時要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就必須把那部分減少的進出口額度尤其是出口額度用擴大內需的方式來彌補。這就需要我們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即擴大內需保增長。

  關於國際大豆市場衝擊國內市場的問題。這裡原因較為復雜,需要我們給予高度重視並采取相關應對措施。其可能的政策著力點:一是強化國際大豆市場行情的分析和預測工作。二是注重提昇我國大豆產品的產出效率。其中,規模經營似應給予特別重視。三是對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的深加工要實行鼓勵政策,努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提昇大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東北網記者: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您分析一下這次金融危機對我省農業經濟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調整,提昇農民的就業水平並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田寶強:這次金融危機對我省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不是很大。因為黑龍江總體上還是一個外貿依存度較低的欠發達經濟。近年對外貿易盡管發展較快,但2008年的外貿依存度仍然只有19%,比全國水平低40多個百分點,也大大低於30%的臨界點,故受外來衝擊影響較小。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會對我省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同時也為我省帶來機遇。即要求我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農業的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等的程度越高,越排斥勞動力,因而剩餘勞動力也就越多。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現代化程度越高,單位產出承載的勞動力也相對越少。以上看出,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是有限的。那麼,黑龍江省目前至少500萬以上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出路何在呢?我認為,除繼續實行農村剩餘勞動力出省務工的鼓勵政策外,切實推出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省內農村非農產業和省域第三產業轉移的誘導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東北網記者:應該怎樣看待我省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村非農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趨勢?

  田寶強:一是我省農業大而不強。以單位面積谷物產量為例:2007年,黑龍江省畝均谷物產量為304.5公斤,僅為同期遼寧和吉林的75.2%和70.7%。加速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有利於農業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經營,從而有利於提昇農業的產出效率。二是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後。2007年,黑龍江省農副食品加工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7.7%,比同期全國同口徑水平(35.8%)低28個百分點。鼓勵農業剩餘勞動力從事農產品加工業乃至流通業,不僅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進程,還可提昇農民的充分就業水平並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三是我省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2007年,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產值和勞動力比重分別佔34.7%和34.7%,其2008年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為3100美元。按國際產業結構一般模型和實際(人均GDP3000美元時,一國或地區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勞動力比重大致在60%左右),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產值和勞動力比重滯後25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加快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發展進程,不僅有利於提昇區域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水平,還可大大吸納城鄉剩餘勞動力。

  東北網記者:從我省的實際情況出發,農村產業結構怎樣調整纔能使農民收入跟進GDP的增長而持續增長?

  田寶強:關於農村產業結構目標模式問題,我認為,無論是全國還是黑龍江省,農村第一產業的產值和勞動力的比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逐漸趨小。但農村沒有農業(或第一產業)是不可思議的。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就一定要走非農產業發展的道路。從較大范圍、長期並一般意義上看,農村只有第二產業的比重大於第一產業的比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於第二產業的比重,即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三、二、一』目標模式,農村纔算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從我省目前的情況看,首先,農村內部應該將農業做大做強。黑龍江省的農產品應該是又好(安全食品)又貴(優質應優價)又多(滿足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要求和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其次,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只有農村乃至全省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不斷強大,纔能實現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農民收入纔有望跟進GDP的增長而持續增長,區域城鄉纔可能實現統籌和諧發展。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隋洪波

【專題】擴大內需保增長 加快調整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