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潛力
2009-04-21 17:53: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和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面對糧食種植業效益低以及受世界糧食市場的衝擊,進一步加快黑龍江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效益勢在必行。

  一、黑龍江省種植業現狀分析

  黑龍江省的種植結構在50多年的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四大作物為主的種植結構,並形成了專業化、區域化布局。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先後登上了400億斤、500億斤、600億斤、700億斤和800億斤五個臺階,為國家糧食安全和市場的總體平衡做出了突出貢獻。

  1、種植業結構以糧食作物為主。1980?2007年,黑龍江省農作物、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均呈現出增長趨勢,其中糧食作物佔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由1980年的83.9%提高到2007年的90.9%。2007年黑龍江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189.9萬公頃,比1980年增長317.5萬公頃,昇幅為36.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082.1萬公頃,比1980年增長350.3萬公頃,昇幅高達47.9%。水稻、玉米、大豆的播種面積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三種作物2007年播種面積分別為225.3萬公頃、388.4萬公頃、380.9萬公頃,比1980年分別增長為204.3萬公頃、200.0萬公頃、217.9萬公頃,增幅依次為972.9%、106.2%、133.7%。2007年黑龍江省小麥播種面積為23.3萬公頃,比1980年減少187.2萬公頃,降幅為88.9%。

  2、經濟作物、飼料作物有一定發展,但佔的比重低。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作物、飼料作物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之後,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發展迅速,但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佔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低,經濟作物佔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大約在10%左右,而且各年的播種面積有一定起伏。經濟作物主要以甜菜、亞麻、烤煙、北藥和油料為主。但近年來,甜菜生產下滑,蔬菜、瓜果類等提昇較快。2006年,全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0.6萬公頃。2007年,高效經濟作物、飼料飼草作物呈增長態勢,可分別發展到116萬公頃和26.67萬公頃。伴隨畜牧業的發展,黑龍江省飼料作物也有了一定的發展。2002年飼料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4.9萬公頃,佔作物播種面積的1.58%,2003年快速發展,達到29.7萬公頃,佔作物播種面積的3.1%,2005?2006年穩定在2%左右。

  二、黑龍江省種植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1、種植業結構調整效果不佳。黑龍江省政府於2000年5月發布《關於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拉開新一輪農業戰略性調整的序幕,提出優化糧食生產布局、改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農牧主輔換位』的目標。2000?2006年,畜牧業得到快速跨越式的發展,而同期種植業結構調整速度緩慢。2006年糧經飼作物播種面積比例86:11:2,遠未實現《意見》中『至2005年調整到60:21:19』的目標。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而蔬菜作物下降1.6個百分點,藥材僅提高0.1個百分點。優質綠色食品播種面積增加較大,播種面積比例由2002年的9.8%上昇至2006年的26.4%。

  2、品種及品質結構調整有待改善。2008年全省優質糧食種植面積佔糧食面積的90%,綠色糧食種植面積達286.67萬公頃,繼續保持綠色食品第一大省的地位。但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是優質品種中糧食作物品種多,小雜糧和經濟作物品種少;二是高產品種多,優質品種少;三是普通品種多,名牌品種少。四是品種結構調整的科技含量低,面積的調整大多是適應性調整,科技含量的提高纔是戰略性調整。

  3、種植業結構調整中『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黑龍江省高油大豆、專用小麥、肉牛和專用玉米產品品牌沒有得到全國品牌評估體系的認可,主要是由於質量問題。大豆的出油率較低;小麥的面筋強度較差,大部分品種穩定時間較短,拉伸面積較小;玉米品質不優、類型不專,收獲期籽粒含水量高;肉牛產品以低檔產品為主。這些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產品品牌的發展,已經在無形之中影響到黑龍江省農產品競爭實力。


 

  4、農業生產的資源及條件約束性增強。水資源約束明顯。一是降水時空分布嚴重不均,水資源與土地資源分布不匹配。黑龍江省降水量存在著明顯的連枯段和連豐段,如1983?1988年連續6年豐水,2000?2005年為連續枯水年。松嫩平原耕地面積佔全省的45.6%,水資源量只佔全省的5.7%;大、小興安嶺地區耕地面積只佔全省的13.1%,水資源量卻佔58.2%。二是水資源總量不足,人均佔有量和單位面積耕地佔有量少。黑龍江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72.2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為655.8億m3,地下水資源總量為273.5億m3。人均佔有水資源量2058 m3,低於全國2300 m3的平均水平;耕地畝均佔有水資源量437 m3,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1420 m3/畝)的31%。與我國平均水平比較,水資源是相對缺乏的。三是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低,灌水定額偏大,主要灌區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多數只有40%左右。農業水資源短缺與粗放低效利用並存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農業水資源短缺程度。耕地質量下降,利用水平偏低。一是耕地質量下降。全省耕地自然質量等基本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同時,中、低等地的總面積較大,耕地自然質量整體偏低。其中,以質量中等的六等地面積最大,為342.1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33.18%。二是耕地利用結構不合理,旱地比重過高。2006年黑龍江省耕地面積佔農用地面積總量的30.12%。其中,灌溉水田124.40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10.54%;水澆地2.41萬公頃,佔0.20%;旱地1053.09萬公頃,佔88.44%;菜地10.86萬公頃,佔0.91%。全省現有耕地以旱地為主,旱地多導致糧食生產過渡依賴於氣候狀況,抵御乾旱、洪澇災害的能力較低。三是農業土地利用相對比較粗放。據黑龍江省土肥所的數據,全省中低產田面積達610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54%,其中水土流失面積500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44%。此外,黑土流失和嚴重退化、土地鹽漬化和沙漠化現象嚴重,每年因水土流失減少的糧食產量達20億?40億公斤

  5、農業水利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水利設施薄弱導致抗災能力弱,影響糧食的穩產和高產。2006年黑龍江省有大中水庫83座,水庫的總庫容量為81.2億立方米,同期吉林省分別是102座、293.17億立方米。全省現有水庫有效調節庫容僅30億立米左右,僅佔地表水資源總量的4.5%。黑龍江省農業水利設施歷史欠賬多,每年地表水截流能力不足15%,水庫調蓄能力僅5%。這說明黑龍江省控制地表水資源的能力在全國處於非常低的水平。從1998年發生的特大洪水和近兩年連續發生的嚴重乾旱看,對嚴重水旱災害還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糧食生產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有效灌溉面積呈增加趨勢,但佔糧食播種面積比重低。建國後,全省農田灌溉面積增長迅速,1950年農田灌溉面積為13.5萬公頃, 2007年達到318.7萬公頃,其中水稻面積已經達到234.6萬公頃。灌溉面積的增加對全省糧食的持續增產穩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效灌溉面積佔糧食播種面積比重低,1986年為9.8%,2006年也僅有26%。

  水田發展布局、農業用水結構不盡合理。黑龍江省中部地區水田面積高度集中,西部受乾旱制約。井灌水稻1980年幾乎為零,到2005年全省地下水灌溉(井灌)水稻面積已達92.6萬公頃,其中,中西部地區井灌面積佔27%,東部的三江平原井灌水稻面積佔73%。東部地區井灌水稻面積大,局部地下水超采現象嚴重。此外,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結構極不合理。

  6、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高,但普通農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因擁有農墾系統,農業機械化程度是東北最高的。農墾系統的機械化程度已經超過90%,但普通農業區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因此,大機械與小地塊的矛盾比較突出,極大地影響了大型農業機械作用的發揮,降低了大型農業機械工作效率,增加了作業成本;此外,農機作業標准化水平低。黑龍江省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86年948.87萬千瓦上昇至2006年的2570.6萬千瓦,年平均遞增幅度為8.54%。2006年農村完成機耕842萬公頃、機播751萬公頃、機收328萬公頃,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1.7%、81.9%和35.9%,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78.3%。

  三、推進和完善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和建議

  (一)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奠定種植業調整的物質基礎

  1、『良種良法』配套,積極推進單產水平的提高和專用化生產。選用適用先進科學技術是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質、低耗、高效農業的基礎。加速科技進步,加強技術創新,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優化結構,促進產業昇級,除了解決好品種問題之外,還需要有相應配套的現代農業技術作為支橕。應重點加強與新品種相對應的施肥培肥技術、耕作技術、植保技術、連作障礙消除技術、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技術等研發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糧食作物品種的遺傳潛力。為促進主要作物專業化生產和滿足不同社會需求,重點是發展高油與高蛋白大豆、優質水稻、各種加工專用型與飼用型玉米、優質強筋小麥、專用馬鈴薯等新品種的選育與應用技術。

  2、加強標准化生產。從大豆、玉米、水稻等重點糧食作物抓起,把先進適用技術綜合組裝配套,轉化成易於操作的農藝措施,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來,用得上,用生產過程的標准化保證糧食產品質量的標准化。從種子、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和加工等關鍵環節抓起,尤其要注重發揮農業機械在標准化作業當中的突出作用,切實提高糧食生產的標准化水平,快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糧食的標准化生產,為高標准搞好春耕生產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糧食標准化生產的實施要搞好技術培訓,加大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生產栽培技術的培訓力度,確保技術到村、到戶、到田間地頭。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和體制創新。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和體制創新,以及增加財政用於農業特別是農田水利設施投資的比例,集中國家中小農水、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水利基金、扶貧等各渠道與農田水利有關的資金,統一捆綁使用,整體連片推進,改變黑龍江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

  2、加強農田基礎設施與商品糧基地建設相結合,圍繞重要商品糧和戰略後備糧基地,加強水利工程配套建設,做好灌區續建項目、節水改造項目和節水灌溉示范項目等建設,建成規模較大的高產穩產農田,形成穩定的糧食生產能力。

  3、抓好水利工程建設。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為指導思想,興建一大批防洪、除澇、灌溉的大型控制性骨乾工程及其田間配套工程。完成現有工程更新改造挖潛,使全省較大河流和重點區域得到開發治理,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和防御自然災害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

  4、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廣糧食機械化綜合高產模式。推廣機械深松為主體的松、耙、起相結合的整地、機械精密播種、機械分層深施肥、機械與藥劑滅草滅蟲、機械收獲、機械化秸杆根茬還田等技術。另一方面加快農機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新型農機具和農機技術的培訓體系,農機維修保養服務體系,農機產品供給保障體系和農機生產服務體系。

  5、加強基本農田建設。首先,以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改善局地地形條件,攔蓄降雨,減少徑流和土壤流失,增加降水就地入滲量,提高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其次,不斷加大有機肥的投入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第三,對中低產田可以通過農藝、生物綜合措施進行改良,使其逐步變成高產穩產農田。第四,營造經濟型生態林,改善生態環境。同時要控制工業廢料對農田的污染。


 

  (三)通過發展旱地節水農業促進種植結構調整

  1、優化種植結構,調整作物布局。從區域角度和水資源優化利用角度,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單位農田產出的節水效率。從改善作物WUE(平均用水效率)角度,根據不同作物的水分利用差異以及作物不同品種的WUE和產量不同,進行農田作物和品種的合理調配,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農田整體WUE。

  2、改良土壤,建設土壤水庫。以建設土壤水庫為中心,通過振動深松、耙精中耕、培施改土、合理輪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同時使土壤理化性質得以改善,增加土壤儲水,提高土壤蓄水保?能力。以地膜和秸稈等材料覆蓋土壤,降低無效蒸發,采用地膜或秸稈等材料覆蓋地面,可在地面形成一保護層,降低蒸發,減少水土流失,促進作物生長。據試驗研究,我省西部半乾旱地區采取地膜和秸稈覆蓋相對可以減少農田土壤水分蒸發的50%?70%。

  3、研發新型節水設備,實現節水農業技術的機械化。在面向不同地形條件的節水技術集成與模式創新方面,加大新型節水設備的研發力度,進一步提高抗旱節水耕作技術體系的機械化作業水平,為進一步實現東北半乾旱地區節水農業的技術跨越奠定基礎。

  4、建立抗旱節水農業綜合技術模式。一方面要繼續加強對單項農業節水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另一方面,要更多地重視單項農業節水技術的組裝和優化配套。將這些單項農業節水技術因地制宜地集成組裝配套,形成節水農業體系集成配套模式,將更大程度地發揮各項技術的綜合性、先進性、系統性、互補性,其節水增產、改善生態環境的效益將更為顯著。

  5、完善節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近些年來,我省在農業節水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但是,僅僅依靠技術手段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節水農業的需求。由於我省廣大農村缺乏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高效的運行機制,一些先進的節水技術推廣緩慢,組織因素已成為限制我省節水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總結國內外有關節水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分析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擴散的影響因素,建立完善的節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黑龍江省在豆奶粉、大豆蛋白、精煉油、色拉油、玉米變性淀粉、果糖、高檔酒精、清潔米等深加工項目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發揮優勢調整結構,依托龍頭企業品牌效應開拓特色綠色農產品市場。省財政應安排省級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改變單一貸款貼息的扶持方式,除對龍頭企業技術改造給予貼息外,對龍頭企業出口創匯、資產重組、基地建設、研發引進新技術和新品種等給予補助。對國家級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暫免征收所得稅。各商業銀行每年從信貸總規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擇優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種植業結構的調整。

  (五)發展綠色和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調整農業結構,不僅僅是要調整各種農產品數量比例關系,更重要的是要調整農產品品質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減少劣質品種的生產、增加優質品種的生產,成為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必須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擴大優質產品在整個農產品中所佔的比重,實現農產品生產以大路貨產品為主向以優質專用農產品為主的轉變。

  (六)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

  1、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以初級集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建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設施網絡。特別是市場建設布局要與農業經濟區域、與商品基地建設相銜接,盡快形成一批規模較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2、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及時、准確的市場信息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關鍵,是引導農業生產、搞活農產品流通的必不可少的元素。農產品不同於市場上的一般商品,由於其生產的同期性和農民的信息不靈通性,作為公共產品的農產品,其信息系統必須由政府提供,這是幫助農戶特別是小農增強競爭力的一種有效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形式。黑龍江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要注意國家與地方統籌兼顧,切實做好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面寬、時效性強的國家與地方農業信息網,為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和結構調整提供及時、全面、系統、權威的信息服務保障。

  3、規范農產品市場交易行為。應加強農產品市場法律法規方面的建設,維護農產品正常的貿易秩序,保護農民利益。為此,建議國家在認真總結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經驗,盡快制定一部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法》,以規范政府對市場的管理行為、市場主體的行為和市場交易行為,把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設納入法制軌道。

  (七)培育農民合作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另一個有效形式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加強對農戶的產前、產中、產後的各項服務,在產業化經營中發揮橋梁、紐帶和帶動作用。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路徑要在實踐中探索,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近期內可將重點放到支持區域性合作組織方面。同時,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示范章程和規章條例,明確合作組織的法人地位,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

  (八)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

  1、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發展農村教育是本屆政府特別關心的問題,要堅持把農村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推進『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助學制度,扶持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計劃等。

  2、加強對農民科技服務和培訓。注重農民糧食生產技術水平提高和科技提昇,在玉米、小麥、大豆、水稻等優勢產區推廣重大關鍵技術措施。通過科技的普及,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確保國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各級政府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帶技術、帶成果下鄉,開展培訓、諮詢、示范、推廣服務。積極組織科技人員到糧食主產縣進行科技培訓,通過一張培訓卡,一張明白紙,一張技術手冊,一張光盤對種糧農民開展培訓,通過對他們的培訓帶動對其他農戶的培訓。另外應大力開展農民骨乾培訓和實施綠色培訓,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的科技水平,促進農民增收。

  3、發揮高校在農民技術培訓中的作用。農民素質的提高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高校應該配合人纔培養工作,主要通過實現鄉縣聯合、校村聯合辦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