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家堡遠景

白家堡歷史可追溯至清末
東北網4月24日訊 白家堡的地理位置越來『金貴』———哈爾濱地鐵一號線正熱火朝天地建設著,而距離白家堡不遠的和興路,冰城地鐵的『心髒』———指揮中心,今年也將投入主體建設。地處哈理工大學、哈師大、黑大等大學之中,『白家堡』改造將被納入哈爾濱南崗知識創新區建設整體規劃。未來,這裡將由古老破舊的棚戶區、『城中村』,邁進現代化科技園區的生活圖景,白家堡的春天終於來了。
曾住30多戶闖關東人家91歲的顧景恩老人是目前白家堡資格最老的住戶。談起白家堡的歷史,顧景恩說,他的老家是山東蓬萊,自19歲闖關東來到哈爾濱已經70餘年了,當年這裡叫『白家窩堡』。那時只有30多戶人家,除了幾戶是來自『南營子』(即雙城)跑馬圈地佔荒的地主,絕大多數都是山東、河北闖關東過來的,靠租種地主家的菜地為生。當時的三大姓分別是楊、劉、關。
當時的『白家窩堡』到處都是菜地,菜農們種大蘿卜、白菜、土豆、油菜等。人們住的都是土坯房,連地主家也是。直到後來有了自己的磚廠,『白家窩堡』的富裕人家纔漸漸蓋起磚房。顧景恩記得,當時的老劉家最早有的磚房,最大的還是『楊家大院』,佔地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解放後,闖關東的菜農們分到了土地,顧景恩一家三口也分了9畝地,那時還是住土坯房。
最早『進城農民工』入住從上世紀70年代起,白家堡的住戶漸漸超過了100戶,後來者都是阿城、賓縣、呼蘭等地的農民,可以算冰城最早的『進城農民工』。
顧景恩老人回憶,從改革開放初期起,白家堡的土坯房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磚瓦房。在城區的周邊,那時的白家堡還說得過去。但那時周圍仍是一片土路。
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白家堡周邊的路崎嶇難行,很多出租車司機一聽是到白家堡的都不拉。後來,相繼修建了林興路、學府三道街、長壽路、延興路等,這纔解決了出行難的問題。
舊日『楊家大院』滿目瘡痍
記者深入到白家堡棚戶區探訪時,在當地居民的指點下,來到橫跨6胡同和8胡同的『楊家大院』舊址。沿著狹窄的鋪著爐灰渣子的胡同尋找,院落的痕跡已看不到,小平房、小二樓、偏廈子建得密密麻麻。平房的窗戶玻璃破碎、窗框殘缺。最窄的胡同人得側身而過,還得隨時小心腳下的垃圾和糞便。
據了解,由於年代久遠、住房密集,這裡無法安裝下水;還有一半以上居民沒有上水,每天拎桶到有水的居民家買水吃;1500多戶居民共用三個公廁,幾乎每家都自備便桶。
白家堡納入科技園規劃據了解,除了受益於地鐵建設項目外,哈爾濱南崗知識創新區也將為白家堡帶來希望。
今年先期啟動知識創新區的起步區建設,預計兩到三年完成。主體區位於東起哈工大科技園,西至學興路,北起哈師大校區,南到哈理工大學南校區的圍合區域。以黑龍江大學、哈理工大學和哈師大南校區為中心,建立一個『學府科教集聚區』。
圍繞哈理工大學國家級科技園區等區域,還將建配套生活服務體系,將建集居住、商務、文化休閑功能為一體的功能型社區。白家堡也將從冰城消失。
『窩堡』最早指的是闖關東時搭建起來的簡易房,以該地第一個住戶家的姓氏命名。據光緒二年(1876年)統計,見諸史料的窩堡已有現南崗的白家窩堡,道裡的蘇家窩堡、萬家窩堡,平房的黃家窩堡等十四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