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8日訊(衣曉峰 記者杜筱 李博) 《黑龍江省發展中醫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一《條例》是『廢除中醫』浪潮後全國第一部重新制定的促進中醫藥發展的地方性法規,今後,坐堂行醫禁令解除,『赤腳醫生』可以合法上崗。
本《條例》共分8章55條,主要內容有總則、對中醫藥的扶持措施、中醫醫療機構與中醫藥從業人員、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許多新增條目較之1998年制定的原《條例》有重大突破和創新,其中最大的亮點有: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把中醫藥發展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對中醫藥事業財政投入逐步增加,設立發展醫藥中醫藥專項資金,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點項目;發掘和推廣中醫藥診療技術,院內制劑得到重視;中西醫一視同仁,中醫藥納入醫保和新農合;坐堂行醫禁令解除,執業年齡不受限制;放寬鄉村醫生從業約束,『赤腳醫生』可以合法上崗;在全國首次將『治未病』寫入地方性法規,養生保健、亞健康保健和『治未病』服務有了法律依據。
本《條例》2009年5月1日起施行。1998年10月黑龍江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黑龍江省發展中醫條例》同時廢止。
鏈接:曾於1998年10月16日黑龍江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黑龍江省發展中醫條例》,對促進本地區中醫藥事業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前,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經濟、社會的空前發展,現有的中醫藥水平已與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不相適應。有數字表明,目前黑龍江省絕大多數中醫院基礎設施不配套,就醫環境差,63個縣級中醫院業務用房缺口達37.2%,現有業務用房中危房佔31.3%;加上中醫藥人纔短缺、中醫西化現象嚴重,以及部分秘方、驗方、特效診療技術的失傳,成了制約黑龍江省中醫藥事業騰飛的『瓶頸』問題。
就此,2007年,黑龍江省衛生廳和省中醫局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起草了《條例》初稿;2008年,此《條例》被列入立法計劃,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和反復修改,於同年12月19日黑龍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