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醫大二院呼吸科主任醫師陳宏接受東北網記者專訪 李博攝 |
![]() |
在四川綿竹災區陳宏為一位受傷的老人擦拭傷口(資料圖) |
東北網5月12日訊(記者李博)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一周年,記者采訪了哈爾濱醫大二院呼吸科主任醫師陳宏,一位曾在四川綿竹地震災區參與醫療救治的黑龍江省醫療救援隊的醫務工作者,陳宏用自己的經歷講述了在災區參與救治的情況,用自己的感悟和行動憑吊逝者,寄托哀思。
記者:作為一名在汶川地震中親臨現場對受災人員進行救治的醫務工作者在今天的此時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陳宏:生命是脆弱的,但是中國人在災難面前表現的團結與頑強令所有人折服與稱贊,其實每個人心中都珍藏著一顆愛的心,盡可能為你周圍的人釋放溫暖與關懷,這是我經歷地震後最大的感觸。
汶川地震一周年,這是記者與曾在四川綿竹參與醫療救治的黑龍江省醫療救援隊哈醫大二院四川綿竹醫療小分隊隊長陳宏的一段談話。
見到哈醫大二院呼吸科主任醫師陳宏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言談之中透著儒雅,很難想象在那樣的環境中他是怎樣挺過來的。『這樣的災難在考驗著每個人,逝去的人,幸存的人,你、我』,陳宏說。
![]() |
晚上在帳篷旁陳宏每天都要寫下救災工作日記(資料圖) |
![]() |
綿竹災區學生作業本散落在瓦礫堆裡(資料圖) |
就是一個想法——去災區救人
其實當地震發生後有很多人自發的去災區救人,這樣的場景我們在電視上也看到許多,心痛啊,在這樣的災難面前,災區人民的生死傷痛牽動著每個人的心,陳宏這樣對記者說。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發生後,陳宏主動向黨組織遞交了申請,堅決要去前線參加救援,5月21日深夜23點,接到院裡通知的一剎那,陳宏熱淚盈眶,發誓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為傷者撫平傷痛。
5月22日13時,一支由哈爾濱醫大二院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和神經外科組成的黑龍江省第二批醫療救助小分隊登上了飛往災區的航班。
淒涼、震撼、令人窒息『在你去四川之前有什麼樣的心理准備?害怕過麼?』記者問。
去四川之前,想象過到達災區的情景,也知道肯定會非常艱難,但是想象終歸想象,有些事情是你沒有真正經歷而無法清楚體會的,到了四川災區眼前的一切只有痛心和震撼,人在災難面前顯得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但是渺小的我們還是和大自然進行著抗爭,眾志成城的凝聚力和戰勝困難的堅強決心,是我到達災區真切感受到的一股備受鼓舞的強大力量,猶如洪水一般充斥著我和現場的每個人。
陳宏說,到達災區後已經沒有害怕了,其實醫生就是一個和死亡爭奪生命的職業,穿梭於死亡之間,尋找哪怕是一絲生的希望。災區的救援部隊就像一股粗大的繩子,此時此刻大家凝聚在一起,只有一個目標——救人,這就是唯一的想法。
![]() |
四川綿竹市受傷群眾在抗震救治站接受治療(資料圖) |
![]() |
四川綿竹市一位醫生將傷者背進抗震救治站(資料圖) |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一位八十七歲的老大爺在被解放軍從地震廢墟裡救出來,在陳宏和其他醫生的救治下出院時,拉著陳宏的手唱了這支歌。
陳宏介紹說,當時老人從廢墟裡救出,身上多處外傷並且左上肢骨折,並發肺炎,在給他做清創手術時,由於壞死的組織范圍太大,麻藥沒有完全覆蓋,老人疼得滿頭大汗眼裡流出淚水,卻硬是咬著牙一聲不吭,我們看了都不忍心,他卻安慰我們。
經過精心的治療,老人家恢復得很快,當他出院的時候,高興得像個孩子,老人拉著我的手,說:『家都震沒了,沒有什麼東西可感謝你們的,就給你們唱一首歌吧,謝謝你們救了我的命——「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 」,在場的所有人熱淚盈眶。
主治醫師當護士,那樣的環境我們毫無怨言『你們在災區的工作環境怎麼樣,是怎樣工作的?』記者問。
23日,我們到達重災區綿竹,被安排在『綿竹市抗震救治站』,協助綿竹市人民醫院進行醫療工作。
當時綿竹市人民醫院就設在體育場原來的網球區裡,三個病區,二百多名傷員,醫療條件非常簡陋,『手術室』就是一頂帳篷,一個燈泡,一張診床,受客觀條件限制大型手術很難開展,但是即使條件簡陋我們仍然堅持平均每天高質量的完成8臺左右的手術。為了更好的工作,作為哈醫大二院四川綿竹醫療小分隊隊長的陳宏把十個人分成三個小組,一個外科醫生帶兩個內科醫生在病房救治傷員,另外一名醫生出內科門診,由於傷員太多我們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
陳宏告訴記者,到了晚上由於當地物資緊缺,哈醫大二院的醫療隊十個人就擠在從哈爾濱帶來的兩頂帳篷裡,帳篷裡既沒有電燈也沒有床鋪,大家就席地而臥借著病房裡的燈光匯報一天的工作情況,碰上下雨天,我們就在濕地上壘起幾個磚頭,鋪上撿來的木板,睡在上面。清晨起來發現睡袋、褥子、衣服都濕了,頭發像剛洗過一樣。連日的高強度工作使大家非常疲憊,有時外面下著大雨,帳篷裡面下著小雨,我們就乾脆用毛巾把臉一蒙,任雨水打在身上也不願意再動一下了。
據陳宏介紹,剛到綿竹的一段時間裡,患者始終以外科病人為主,作為內科的主治醫師、副主治醫師都主動承擔起護士的任務,每天幫助醫生包紮傷口、換藥、抬擔架、護理病人,大家當時就是一顆心,雖然辛苦卻無怨無悔。
![]() |
四川綿竹市為災民臨時搭建的帳篷(資料圖) |
![]() |
醫務人員正在為傷者縫制傷口(資料圖) |
全科醫師很重要,用『心』去救治病人
『在四川綿竹參與醫療救治的這十幾天中,對於醫生的工作有過重新的思考和新的領悟麼?』記者問。
在地震這樣突發性的災情情況下,一名全科醫師很重要,像我們這樣大的醫院專科性太強,在災區很少有一個部位受傷,都是復合傷,技術全面的醫生非常重要,對傷情判斷和處理上急診創傷的醫師很重要。
現在,我國對於全科醫師的理解還不是很完善,逐漸培養一批這樣的全科醫師也是我們殛待要做的工作。
醫生的職業是神聖的,通過自己的雙手讓生命維系,在平時醫院的工作中其實也是在這樣做的。和平年代下的我們習慣了乾淨、現代化、優越的工作環境,對於醫生來說可能更多的是把他當成一種工作來做。
這次的綿竹災區救治行動,感慨很多,大災大難面前人對於生命的渴望和抗掙在眼前看的如此真切。在物質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有時候真的會忽略很多東西,包括自己那顆愛的心,其實什麼最重要?——能夠活下來,我們還能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最重要的。
作為醫生來說,能夠給人以生命,幫助病人度過難關,這不是工作,是使命與責任,用真心去醫治,耐心、細心的幫助他人,這是我在綿竹回來後更加要努力去做好的,陳宏這樣告訴記者。
回首四川,珍惜眼前,好好生活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一年的時間了,現在想想,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陳宏說,現在災區的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災區人民的生活逐漸恢復平靜,但是經受過災難洗禮的心靈我想都是不同的。
在綿竹救治行動回來後,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很大的改變,陳宏說,好好的珍惜眼前的生活吧,坦然寬容的對待一切,什麼都很重要,其實什麼都不重要,珍惜身邊的家人、朋友,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人能活著是如此不易!用心生活,用心工作,這是我特別想說的。
陳宏簡介:
陳宏,男,1967年2月生人。
1990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系,同年留校工作。
2000年哈醫大二院呼吸科工作。
2002年、2005年兩次赴北京朝陽醫院進修學習,並在非典期間參與了抗擊非典的醫務工作。
2007年晉昇哈醫大二院呼吸科主任醫師。
2008年作為黑龍江省醫療救援隊哈醫大二院四川綿竹醫療小分隊隊長參加四川綿竹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工作,並評為省級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