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伊春確立以建設『三大工程』為主體的科學發展思路
2009-05-13 16:21: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3日訊 伊春市將學習貫徹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緊密結合,緊緊圍繞省委確定的『八大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深入開展大討論活動,進一步完善確定了『突出抓好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重點推進生態保護和恢復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等「三大工程」』的科學發展思路。

  以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為目標,全面推進生態保護和恢復建設工程。一是在深入持久地開展保護培育紅松行動的基礎上,加大對林蛙、野生漿果、野生藥材、山野菜植物等小興安嶺珍稀動物的保護。重點建設包括20萬公頃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功能區、野生動物繁息中心和救護中心(站)、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小興安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二是加大林種、樹種、更新方式調整力度,逐漸增加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和人天混合更新的比重,加大珍貴樹種、闊葉樹種和混交林營造比重,積極培育後備森林資源。三是積極爭取國家擴大天保工程財政專項資金補助范圍、提高天保工程資金補助標准、增加森林管護事業費和公益林造林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爭取將木材產量調減100萬立方米,全面停止主伐。四是進一步擴大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面積,爭取由8萬公頃逐步擴大到80萬公頃,以此放大改革的綜合效應。五是堅持依法治林,堅決杜絕超計劃、超限額采伐和盜伐林木,防止林地逆轉;加快燒柴改革步伐,減少林木資源的消耗;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切實推進『嚴管林』。六是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抓好耕地保護、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礦山區生態環境治理與恢復工作,建設40萬公頃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區。


 

  以建立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為目標,全面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工程。一是發展以森林生態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以『中國森林之都——伊春』為整體形象,以『森林避暑養生度假』為主打產品,發展綜合型旅游和特色旅游。以小興安嶺風景觀光道建設為帶動,建設一批重點景區、景點,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項目,突出抓好旅游綜合服務區建設。培育『中國林都』、『紅松故鄉』等國內外知名生態旅游品牌,促進森林生態旅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林木產品、畜禽產品、北藥產品、綠色食品交易中心大市場,組建大型物流企業集團,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進一步擴大信息產業規模,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房地產和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爭取到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10億元,年均增長9%。二是發展綠色能源業。發揮小興安嶺豐富的風力、水力資源優勢,發展清潔能源工業。爭取到2015年實現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5.6萬千瓦,同時加快開發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發電,使我市『綠色能源之鄉』建設初具規模。三是發展特色種養及加工業。依托小興安嶺豐富的林下資源和土地資源,突出發展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主導產品,建設野生經濟植物采集經營和人工栽培基地,全省最大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山特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以及伊春原生態食用菌生產基地。依托小興安嶺良好的生態條件,積極發展奶牛、生豬養殖和以獺兔、貉、狐等珍貴皮毛動物為主的特色生態養殖業,建設全省重要的畜牧養殖和產品加工基地。依托小興安嶺豐富的北藥資源,大力發展北藥種植(養殖)業和加工業,提昇北藥業的市場競爭力。重點抓好龍頭企業建設,打造『小興安嶺大森林』和『林都北藥』品牌,實現特色種養及加工業的產業化發展。到2015年,特色種養及加工業實現增加值48億元,年均增長10.6%。四是發展冶金建材化工業。堅持『科學勘查、系統規劃、集約開發、綜合利用、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大礦產資源勘查投入,加大鐵、鉛、鋅、銅、鉬等開發力度,爭取開發鹿鳴鉬礦,走鋼鉬聯合之路。大力培育和引進礦產品精深加工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化、集約化和綜合利用水平。爭取到2015年,鋼材達到1000萬噸,水泥達到500萬噸、鉛冶煉達到8萬噸、尿素達到82萬噸、甲醇達到10萬噸,實現產業增加值27億元,年均增長9.5%。五是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業。通過『整合資源、提高檔次、叫響品牌、推出特色』的產業昇級過程,打造一批擁有先進生產工藝和先進技術裝備、國內知名品牌的企業集團,逐步關停以拼資源換發展的企業,使企業控制在500戶左右。到2015年,木材精深加工業實現增加值40億元,年均增長7.7%。在大力發展五大優勢特色產業的同時,積極支持生物產業和低碳經濟發展,加強對俄合作,努力實現對俄經貿合作戰略昇級。

  以改善人民生活環境為目標,全面推進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工程。一是集中財力、物力,重點打造『四區連片』的中心城區,進一步擴大城區內成片綠化面積,加快老城區、老街道、老房捨改造。加強標志性建築、觀賞性景觀建設,改造提昇城市道路等級,進一步加快中心城區建設步伐。二是加強中小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的集聚和吸納功能。實施生態移民,使人口集聚到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區、林業局、城鎮、中心林場,加快構建具有林區特色的生態城鎮體系。三是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中心城區的改造任務,五年左右時間完成全市棚戶區改造工程,切實解決城鎮低收入群眾的住房難問題。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給排水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功能。抓住全省建設『大交通』的有利機遇,加強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以鐵路為重點,公路、航空、水運協調發展的立體運輸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構築新優勢。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