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爾濱工程大學:新增3個專業 部分專業只招英語考生
2009-05-18 10:57:52 來源:東北網  作者:韓晶 亓雪梅 邵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8日訊(記者 韓晶 亓雪梅 邵奇) 14日下午,哈爾濱工程大學招生就業處莊啟鵬做客東北網,就網友普遍關心的哈爾濱工程大學今年的招生計劃、獎學金設置及中外合作辦學情況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解讀。

  訪談提要:

  一、哈爾濱工程大學概況

  哈爾濱工程大學具有光榮的歷史傳統,前身是創建於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1970年,在哈軍工原址,以海軍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乾部教師為基礎,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1978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2年成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1996年進入首批『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設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國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龍江省政府、海軍四方共建。學校現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

  二、2009年的招生計劃

  2009年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計劃招收本科生3370人,向西部省份有所傾斜。 新增了3個專業。分別是應用化學、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信息安全,其中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按『核工程與核技術類』招生;

  國防生招生專業、英語專業和中澳、中英合作辦學專業只招收英語考生 ;中俄合作辦學專業只招收英語和俄語考生。英語專業要求考生高考英語成績達到110分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要求外語成績達到90分以上,工業設計(藝術類)專業要求外語成績達到70分以上。

  對第二志願考生設定了志願級差分20分。若生源不足,學校可將剩餘的招生計劃數調至生源充足的省份安排錄取。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我校預留部分招生計劃,用於調節各地生源情況。對於生源好的省份,學校將增加部分招生計劃,從高到低錄取高於當地重點線40分以上的第二志願報考我校的考生。

  根據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的精神,我校原則上以實際考分為准,同等情況下優先錄取有政策加分考生。 (應往屆)對於應往屆生,我校執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辦公室的相關規定。如果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沒有特別的規定,我校對應屆生和往屆生同等對待。


 

  三、錄取原則

  錄取原則學校確定進檔考生專業按分數優先的原則,沒有分數級差,即按進檔考生高考總分從高到低的順序確定考生錄取專業。若高考總分未達到第一專業志願錄取分數,則看其是否達到第二專業志願的錄取分數,依次至最後一個專業志願。高考總分相同的考生,優先錄取有政策加分的考生,其次按照數學、英語、語文的順序優先為單科成績高者確定專業。二志願考生減去20分同一志願考生參加專業分配。

  四、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情況

  我校本科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為35%左右,有些專業超過60%,每年有15%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學習成績優異的畢業生被免試推薦攻讀碩士研究生。

  我校治學嚴謹,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突出外語、計算機應用等能力的培養,畢業生普遍得到社會認可和用人單位的歡迎,在社會人纔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連續11年達到95%以上,學校連續多年被國防科工委和黑龍江省授予『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五、中外合作辦學情況

  哈爾濱工程大學與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開展學士學位合作教育。學校國際合作教育2009年將在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4省(市)招生180名,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計劃,招生專業為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金融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錄取時,在填報國際合作教育的考生中,按志願順序和高考總分從高到低錄取。

  合作教育在培養過程中,包容了中外高等教育的精華,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整合加入了外語類課程,使得畢業生熟悉專業知識、精通外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後在擇業中佔據獨特的優勢,畢業生可以在國內外適合自身發展的領域施展纔華。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普通本科招生和國際合作教育本科招生在黑龍江、吉林、遼寧3省招生計劃上的學校代碼不同。考生既可以單獨填報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普通本科志願或國際合作教育志願,也可以同時填報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普通本科志願和國際合作教育志願,但學校代碼要填寫清楚。

  國際合作教育對學生的外語能力要求較高,同時對學生的經濟能力要求也較高,另外課程是根據合作教育的需求和特色而設置的,希望考生在報考時要充分注意這三點。

  六、獎學金設置及貧困生的資助政策

  七、各專業的學費標准

  八、哈爾濱地處東北,南方學生是否能適應北方氣候

  詳情請觀看視頻訪談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