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省藝術家艾平喜摘第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9-05-21 10:46:2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1日訊『我從藝三十年,先後參與50餘部話劇的創作與演出,飾演了50多個不同的角色。然而最讓我刻骨銘心的,使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仍然是話劇《野草》、《一人頭上一方天》和《風刮卜奎》。』第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我省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艾平深情地說。

  在近日舉行的我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第二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中,評審委員會專家在全封閉條件下,對全國選報的80餘名角逐梅花獎演員的演藝錄像進行仔細初評,有40餘名演員被淘汰,進入決賽的演員共有41名。決賽分南北兩個賽區,而最終榮獲梅花獎的,只有30名。艾平獲此殊榮,實屬不易。此前我省有13人曾獲梅花獎,白淑賢更曾摘得二度梅花獎,艾平成為我省第14位梅花獎得主。

  談到讓齊齊哈爾話劇團和艾平本人都獲得如潮好評的齊齊哈爾話劇團最新力作《風刮卜奎》,作為團長的艾平深有感觸地說:『在許多人看來,國家級的大劇院每年創作出一部堪稱精品的劇目不是一件難事。可是對於市級院團來說確實難上加難,八十年代我們創作了《野草》、九十年代推出了《一人頭上一方天》、進入21世紀我們要做什麼?第一次與編劇張明媛同志商談合作意向時,我們是不謀而合、一拍即成。准確的說這十年間我們心裡都憋著一股子勁兒,一股要打翻身仗的勁頭。我們是同生在這片黑土地,對它具有300多年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深的情感。於是,醞釀在作者腦海裡近十年的《風刮卜奎》這股「風」,由此便「刮」起來了。』

  由艾平飾演的『德平』是《風刮卜奎》的主人公,她是這座城市性格的象征。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決定著這裡的人們特有的文化傳承和氣質品格,她豁達、開朗、堅韌、包容。艾平說:『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我並沒感到畏懼,而她的難度在於年代跨度比較大,要從年輕的少婦演到百餘歲的老人。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怎樣把一個女人的一生准確、生動、鮮活的演繹出來。這的確很難。每場換景的時間很短,在這期間還要換服裝、發式,每一幕就是一個年代,演員這個時候應該是比較忙亂的,燈光一起,演員馬上就要轉到下一個年段的人物狀態中去。這對演員來說,無疑是一個考驗,更是一種歷練。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出磨礪、總結,我覺得演員此時首先要沈穩,調整好呼吸,想一想馬上要進入的人物狀態、年齡以及發音位置、語言與外部節奏應該是怎樣的……』

  《風刮卜奎》的排練著實讓齊齊哈爾話劇團的演員們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過去演戲『與人與物交流』是有對象的,而這個戲的風格很多時候是要求演員不一定直接交流。初排階段確實很難受,不但年輕演員不適應,艾平等幾個經驗豐富的老演員也『順』不過來。這種感覺直到細排以後,纔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風格的表現形式,逐步調整過來,以至經過數十場的演出愈演愈好,越來越自如和流暢。

  今年46歲的艾平,1979年考入齊齊哈爾市話劇團學員班,1995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乾部專修班。1999年起先後擔任話劇團藝術室副主任,業務副團長,團長。她先後在三十多部大型話劇中擔任主要和重要角色,另外還參加了多部影視劇的拍攝,在藝術創作中多次獲得大獎,如黑龍江省『精品工程獎』、黑龍江省表演一等獎、文化部『文華獎』表演金獎、中國話劇『金獅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新劇目獎等。2005年被評為齊齊哈爾市首屆『德藝雙馨』文藝家。從藝幾十年來,她始終如一的勤奮和對戲劇事業永不改變的熱愛,終於攀上了中國戲劇事業的最高峰,成為梅花獎得主。

  回眸來時路,艾平感慨萬千:『當靜靜坐下來,思考回味這近三十年的創作歷程,也是蠻有意思的。第一個十年,因為年輕,完全是本色的,平時因少言、內向,所以被分配的角色大都是文靜的、賢惠的、含蓄的,如果導演要求大叫或大哭幾聲,完全會不知所措,沒有一絲感覺;第二個十年,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也豐富了一些,加之積累了很多藝術實踐的經驗,開始有了要嘗試改變戲路的想法,於是根據戲的需要,去尋找在生活中本不屬於我的節奏、不屬於我的性格,努力地追求在舞臺上的表演要有張力、有力度;第三個十年已在過程中,每看到一臺好戲,某一個好演員,都會激動得難以入眠,年輕的演員們趕上了好機遇。她們有形象、有文化、有悟性、天資聰慧、勤奮上進,我突然發覺已過不惑的我要學習的東西還太多太多。在藝術創作上我自認為算是一個有追求的演員,「德平」的塑造讓我體驗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活法兒,如何面對艱難、如何面對榮辱、如何面對不幸。可以說演員在塑造角色的同時,也是在塑造自我、豐富自我,它讓我們提高表演技藝的同時,也開闊了我們的生活視野,使我們更加成熟,更加懂得生活、熱愛生活。』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