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5月21日訊 『是圖書館條件的更新吸引了我們,以前的不少書都比較舊、數量也有限,現在不但書籍都是新的,藏書量也增加了不少,而且還能上網查閱與省圖資源共享的數據資源,這是以前不敢想的。』一位經常光顧綏芬河市圖書館的讀者由衷地評價。據了解,在我省,同綏芬河圖書館一樣,成為黑龍江省圖書館的流動分館站的共有22家市縣級圖書館,省圖的這一舉措『激活』各地圖書館公共文化資源,使他們在服務功能上成了一池活水。
縣館落寞 讓省圖意識到責任黑龍江省圖書館高文華館長曾在省文化廳社會文化處工作了6年,主要負責基層文化建設,在談到我省基層圖書館現狀時,他頗有感觸地說:『縣級圖書館發展滯後,尤其表現在經費上。2006年報統計,那時全省縣(區)圖書館全年平均財政投入僅27.54萬元,包括人員經費、運行經費等各項費用,這些錢連承擔人員經費都很困難,有的圖書館更是幾年買不上一本新書。我省的65個行政縣(市)圖書館中,實現自動化管理的僅11家。』
基於此種現狀,省圖在省財政廳的扶持下,2007年啟動了『全省流動圖書館工程』。他們將『延伸公益文化服務』作為工作重點,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總分館制遠程延伸服務』模式,即在全省范圍內,省館最大限度地將基層公共圖書館尤其是縣級公共圖書館納入分館行列,全面打造統一標准和統一平臺;由省圖統一購買圖書及電子文獻資源,保障書目數據建設的標准化和電子資源使用的最大化;啟動全省流動圖書館工程,用流動服務車將文獻信息資源分放到部分邊境市、貧困縣及鄉鎮,定期交換流動,以此實現全省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
小城大館 海量圖書帶動人氣綏芬河圖書館的孫偉盧館長首先向記者表達的就是:『省圖的資源帶到我們這邊陲小城,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促進了這裡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良性發展。』據了解,綏芬河圖書館以前平均每天來館的讀者屈指可數,而現在平均每天能達到上百人次,周末這裡更是出現了久違的爆滿現象。這個擁有六萬固定人口的縣級城市,去年一年的來館讀者達到了六萬餘人次。和以前面積狹小、經費短缺、讀者稀少的情況相比,現在的綏芬河圖書館擁有三個樓層的使用空間,配有閱覽室、外借室、電子閱覽室、綜合閱覽室、自習室、多功能報告廳等等。綏芬河圖書館看到了自身的變化和群眾的認可,又繼續探索如何將書籍利用率最大化,他們定期讓書籍『走』出去,走進社區、學校、監獄,讓圖書真正『活』了起來。
隨著省圖流動圖書館工程的推進,很多加入流動分館的縣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被充分激活。
省圖流動圖書館工程為每個分館免費配送4500冊紙本圖書,定期交換流動,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各分館通過使用『總館/分館制集群化管理網絡系統』,實現了書目共享、聯機檢索。目前已在我省建設完成22個流動分館分布在重點旅游景區、邊境地區和貧困地區,為全省基層群眾配送新書9萬多冊,數字文獻資源15個TB(近15000小時視頻)。
觸角延伸 旅游名勝邊走邊讀漠河縣北極鄉農民趙立新是個大棚養殖戶,她說:『以前圖書館書籍太陳舊,想學些種植知識和查些種植常識都不敢去,怕信息太舊反而將種植搞砸了。現在不同了,書籍都是及時更新的,看著、用著都放心。為了更好依靠種植致富,我們必須學習充電,現在圖書館為我們提供了好去處。』據漠河縣北極鄉分館統計,平時來館讀者中,農民讀者能佔五成以上,農閑時比例更高。
『沒想到祖國最北端這樣一個美麗的景區,還有一個如此完備的圖書館!』一位上海游客這樣感嘆。在旅游景區建立分館是黑龍江省圖書館延伸服務領域、拓展服務范圍的重要舉措,目前我省除北極村外,還有湯旺河、鏡泊湖兩處景區建設了設施完備的圖書館。
政策配套 助力公共文化事業
今年,省圖又選定10家市縣圖書館作為省圖分館建設對象,預計到今年年底將建設完成40家流動分館。省圖的總分館制遠程延伸服務模式,引起了地方政府對公共文化事業的重視。隨著省財政廳對省圖資金扶持力度的加大,他們將進一步加快全省流動圖書館建設步伐,帶動全省基層圖書館事業科學、可持續發展。
好事要辦好,一位專業人士提醒說,目前我省公共圖書館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發展沒有相關立法;有的地方政府不重視,特別是在經費劃撥上,致使縣級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嚴重缺乏。省圖的『全省流動圖書館工程』無疑對縣級圖書館發展大有益處,但同時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科學設置圖書館建設主體。他建議,對於縣級圖書館,可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程度區別對待,經濟發達的地區,可將建設主體設在當地縣級政府;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讓當地縣級政府和地級市政府聯合成為建設主體;經濟非常落後的地區,可讓省、市、縣三級政府聯合成為建設主體。總之建設主體應該上移,這樣纔能保證縣級圖書館持久健康發展。
采訪中,一位縣級圖書館的館長非常有信心地說:『省裡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成績,更看到了希望,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還真是任重而道遠。』
享用&權利
在此次對我省圖書館業的現狀追蹤采訪過程中,記者總能聽到業界專家特別強調『普遍、均等』這兩個詞,正如他們所著重談到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是百姓的文化權益。采訪了省級、市級和基層的一些圖書館的讀者後,記者更加意識到百姓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與渴望,也越發認識到這種閱讀權、文化權對他們是多麼重要。搞養殖、種植的農民需要科技書籍,市民需要文化熏陶和讀書的氛圍;打工者無暇買書,但如果有方便的閱讀資源,他們可以讀書充電;學生更需要圖書館作為培養學習利用資料的能力……公共圖書館在普及文化科學知識,構建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全民族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采訪省及哈爾濱市兩館負責人時,他們時常會表現出一種懮慮。畢竟,就哈爾濱市而言,有了『總分館制』,也還有上百個街道沒有圖書分館;就全省來說,還有幾十個縣沒有省圖下設的圖書流動站,鄉村圖書館更是急需發展。如何破解公共圖書館發展難題、滿足廣大讀者的文化需求,應該長期成為關注的一個焦點。
記者了解到,在公共圖書館建設上,國內不乏一些做得好的城市:上海市建立中心圖書館服務體系,蘇州采用緊密型總分館關系,深圳的『圖書館之城』、佛山的『聯合圖書館』,東莞的『圖書館集群系統』等等。我省的鄰居吉林省也對此有所創新,長春13家公共圖書系統、高校圖書系統和科研系統圖書館共同發起成立了吉林省圖書館聯盟,探索合作開放、資源共享的新模式。橫向上,圖書館聯盟打破行業壁壘,推動省內8所高校圖書館與10個公共圖書館結成共建單位,並依托幾家大的圖書館建立了公共服務平臺和網絡平臺,實現了『一站式』查詢和『一卡通』;縱向上,在縣級圖書館實行總分館的管理模式,在每個試點縣市設立鄉鎮分館,統一配書、統一管理、統一服務標准,讓各類文獻資源無障礙地流動起來。
畢竟,僅僅依靠公共財政的扶持短期內是無法走出發展困境的,向這些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實踐者和先行者學習和借鑒,吸收和補充更多適合我省的經驗和做法,推動我省公共圖書館快速、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普遍、均等,讓百姓享受到自己的這一文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