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食品安全法解讀:從農田到餐桌實現食品全程控制
2009-05-21 14:03:1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近年來,『瘦肉精』、『蘇丹紅』、『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接連發生,如何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成為百姓極為關注的熱點問題。可以說,食品安全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和社會安定。將於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推行『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形成以一個監管部門為主、其他部門履行相關職責並相互配合的監管模式。該法為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東北網5月21日訊 食品安全法解讀:從農田到餐桌實現食品全程控制 

  『吃』出問題投訴找食品藥品監管局

  去年,哈市居民李先生在某酒店請客時吃出一蒼蠅。經過考察他發現該酒店的廚房極不衛生,他來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投訴。不過,要提醒消費者,今年6月1日實施《食品安全法》後,如果再碰到李先生這樣的事兒,去找衛生部門就不對了,此事依法應歸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4月10日上午,哈爾濱市某大專院校部分學生出現惡心、嘔吐現象。當日,經醫院診斷這69人為細菌感染。經排查認定,引起學生不良反應的原因是學校第二食堂飲食衛生不合格。5月初,我省相關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開展對全省學校飲食衛生安全大檢查。與往年不同,這支檢查隊伍中有了新面孔——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14日,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即將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的有關情況。新法中國家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等實行分段監督管理。凡餐飲服務活動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均由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其范圍包括飯店餐飲、大中小學食堂,以及其他單位集體食堂。《食品安全法》這一輪機構改革明確將衛生部門承擔的食品衛生許可、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和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職責劃入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這對我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來說是全新的領域。目前全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正在開展『職能調查』工作,同時與衛生行政部門進行工作銜接;同時等待上級主管部門定職能、定編制、定機構的『三定』方案落地。

  據介紹,新法賦予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另一職責是對保健食品生產環節的監管,以前這項工作屬於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責。而普通食品生產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仍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

  食品先獲『證』後流通

  以往,商場、超市、城鄉食雜店的經營者取得衛生檢疫、技術監督局、工商局、消防安全等許可證後,就可以經營各類食品。如今,《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要先獲許可證後纔能進入流通環節。根據《食品安全法》分段監管的原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流通領域食品的安全監管工作。

  據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食品安全法》涉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相關監督和執法職能的法規有三十多條,進一步明確了工商部門的法定職責。這些職能包括加大流通環節食品質量監管和日常巡查力度,監督食品經營者建立並執行進貨查驗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加強對食品包裝、標志、生產日期、保質期等的監督檢查,強化對不合格食品退市的跟蹤監管,嚴格規范食品銷售行為,特別是增加了工商部門對食品流通許可證的發放和管理。

  近來,我省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以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為重點,在全省進行食品市場專項整治檢查活動。哈市道裡區工商分局自4月20日至5月5日,對轄區內23個超市、26個商場、276個食品店、4個食品專業市場、122個現場加工食品業戶進行了為期16天的食品安全專項檢查。此次檢查包括對肉制品、糧、油、鮮奶及奶制品、蔬菜、水果、酒、袋裝食品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食品。通過檢查,共清理小作坊、小商店、小攤點410戶,清理出有照無證115戶,無照20戶,無健康證的從業人員150人,並收繳不合格食品600公斤,『三無』罐頭95瓶,『三無』面包90個,自制乾腸200餘公斤,下架無檢疫生肉1000公斤。不久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將開展對全省農村食品市場的專項執法檢查。

  目前納入國家標准的食品添加劑近2300種,分22個類別。從蜜餞到餅乾、從冷凍食品到熟肉包裝制品、從醬油到飲料,90%的食品配料裡都含有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究竟是什麼?三鹿奶粉事件、問題雞蛋中出現的化學添加劑,引發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關注和質疑。 6月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給食品添加劑設道安全的『門檻』

  濫用:造成人身傷害

  近年,國內一些地方不規范使用、濫用食品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出現造成人身傷害的民事和刑事案件。2002年5月9日,原呼蘭縣呼蘭鎮富強村二隊村民盧艷春、王金龍母子在食用自家烹煮的雞肉後中毒,經搶救無效死亡。據有關部門調查,事件發生前不久,盧艷春家鄰居寧起忠借用盧艷春家院子操辦婚宴酒席。辦酒席後現場遺留一袋剩下的食品添加劑。盧艷春誤將這袋白色粉末狀的食品添加劑當作食鹽撿回使用致使母子倆中毒死亡。據介紹,那袋食品添加劑是寧起忠僱用的廚師從呼蘭鎮某食品添加劑商店購買的。後來死者家屬起訴,請求法院判決寧起忠、受僱廚師和食品添加劑商店店主承擔連帶責任。據調查,致人中毒死亡的那袋食品添加劑為『亞硝酸鈉』。

  從此案的兩級法院判決書看,對引起盧氏母子中毒死亡的稱謂不同,甚至同一份判決書前後竟名稱也不同,有『亞硝酸鹽』、『硝酸鹽』、『硝酸鈉』和『亞硝酸鈉』等。名稱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法的適用也不同。由於證據等方面的問題,此案反復審理數年至今仍未結案。日前,省高院已將此案作為疑難案件進行督辦。

  法律:設道安全的『門檻』

  此案涉及到食品添加劑的生產、銷售,以及安全使用等方面的問題。現行的1995年頒布的《食品衛生法》雖已闡明管理食品添加劑的必要性,並把食品添加劑納入法的效力范圍。但是該法規內容簡要,缺乏可操作性,難以有效扼制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

  《食品安全法》確立了對食品添加劑的安全管理制度,涉及到添加劑生產、采購、銷售等管理規定近10個法條,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在采購環節上,第三十六條明確要求食品生產者采購食品添加劑時,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並要求食品生產企業建立食品添加劑的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在食品生產環節上,該法確立了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制度,規定了允許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前提,以及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基本要求。此外對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和包裝,也做出明確規定。

  該法規定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許使用的范圍。通過這道『門檻』的食品添加劑也不意味著從此『萬事大吉』。該法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技術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及時對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的標准進行修訂。

  預防:『五專』監管機制

  據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07年初開始,我省就把添加劑的生產經營列為食品安全監管重點,實行食品添加劑產品的市場准入制度,有效遏制了非法濫用添加劑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的違法行為。

  日前,省衛生廳正在全省建立健全食品添加劑『五專』使用監管機制,即一是專店采購,到有資質的專賣店進行采購,索取相應票證備查;二是專櫃存放,將食品添加劑放在指定區域的專櫃保存;三是專人負責,有兩名經過培訓的廚師共同領取、使用、配制;四是專用工具,使用經過計量認證的衡器進行定量;五是專用臺賬,使用規范的臺賬,每次使用按照要求逐項登記。據了解,今年以來,黑龍江省衛生系統開展餐飲消費環節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工作,摸清了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和易被添加的食品類別,沒收不合格食品添加劑100多公斤,查處案件124起,並對典型案件進行曝光。

  延伸閱讀

  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保質期: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於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根據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將食品添加劑分為22類:(1)防腐劑(2)抗氧化劑(3)發色劑(4)漂白劑(5)酸味劑(6)凝固劑(7)疏松劑(8)增稠劑(9)消泡劑(10)甜味劑(11)著色劑(12)乳化劑(13)品質改良劑(14)抗結劑(15)增味劑(16)?制劑(17)被膜劑(18)發泡劑(19)保鮮劑(20)香料(21)營養強化劑(22)其他添加劑。

  新聞鏈接

  科學使用食品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屬於有機化合物,目前全世界已人工合成10萬多種有機化合物,每年還新增2萬多種。這其中絕大多數的毒理作用都不太清楚,因此,隨意添加食品添加劑的危害難以預測。

  目前,納入國家標准的食品添加劑近2300種,分22個類別,90%的食品配料裡都含有食品添加劑。以大家經常食用的方便面為例,其中就含有14種食品添加劑。一個普通成年人一日三餐大概要吃進八九十種食品添加劑。

  此外,已經納入國家標准的食品添加劑,如果過量使用也會對人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以最常見的添加劑亞硝酸銨為例,亞硝酸銨經常用於肉制品的生產加工,進入人體後,只要與人體內的胺結合,就可能生成亞硝酸胺。如果超量使用,可能致癌。

  消費者購買食品如何維權

  消費者要增強維護健康安全和自身權益的意識。在挑選食品時,盡量要到信得過的商店購買大企業生產的名牌食品;

  不要過分追求漂亮外觀和口味感覺,過分白亮、過分靚麗、口感過分好的腐竹、面條、粉絲等很可能含有非食品添加劑;購買食品時應索取發票,用作維護自身權益的依據。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