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1日劍閣訊 (記者王巍) 從劍閣縣新城區驅車行進5公裡蜿蜒山路,何登榮的新家就坐落在下寺鎮友於村一組。
![]() |
何登榮門前的對聯表述了心中的感激之情 |
在去年的5•12大地震中,何登榮一家痛失家園。憶起當時的情景,她仍然心有餘悸:『一家三口正擠在一起看電視,房屋猛然間晃動起來,我是最後跑出去的。』
相對於劍閣縣整體的受災情況,友餘村受災並不很嚴重,這得利於村落的多數房屋都建造在地勢平緩的山坳之中。由於何登榮一家獨處在半山腰上,強烈的震動使房屋徹底垮塌:『幾十年的老屋了,幸好人跑出來了,幸好人跑出來了!』
突如其來的災難使原本艱難的生活更加艱辛。
一如山中的每戶農家,稀薄的田地僅夠維持一家人填飽肚子,村裡的很多人都靠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何登榮的丈夫有一手瓦工活,卻因身患肺結核病,不宜過度勞累。『他去年一年纔乾了20多天活,孩子的學費都是借來的。』
何登榮也曾外出打工,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卻落下頸椎病、骨質增生的頑疾,『賺的6000元錢,還不夠看病呢。』
窘迫的生活並沒有使何登榮一家放棄追逐幸福生活的權利,在辛勤和努力下,丈夫的病情得有效的醫治,外債也一份份被償還。
正在一家人滿懷憧憬和期待之時,災難卻不期而至。
何登榮的新家是一幢三間的磚瓦房。白璧灰瓦在正午的陽光中明亮大方,在臨近的老房子映襯下,格外顯目。
門前一副楹聯代替主人訴說了房屋的來歷——遭天災大地震千年不遇,建新居黑龍江萬裡相幫。
遭遇不幸後,何登榮一家只能在自己搭建的簡易板房中艱難度日,『飯都沒法做,趕上雨天,屋裡屋外就沒有什麼區別。』
『5•12』地震共造成劍閣縣55.5萬人房屋受損,4.6萬戶受災群眾房屋急需恢復重建,45049戶農村災民面臨越冬困難。按照黑龍江省援建工作『救災、救民、救急』的原則,經村委會統計上報,友於村中三戶與何登榮同樣命運的家庭得到了來自黑龍江的援助。
二個月的時間,一幢使用面積60餘平米的房屋拔地而起。何登榮一家也終於告別了幾月來艱難的生活。
去年臘月二十七那天,何登榮特意去買了一小掛鞭,慶祝喬遷新居,也為即將到來的新年添絲喜氣。
屋中沒有家具,一條系在房間右側的麻繩上掛著一家三口的全部衣物,一張簡陋的雙人床上擺放幾副被褥,幾塊木板搭湊的架子上擺放著米面、豆油,一臺21寸的電視機是家裡最值錢的物件——那是地震之時何登榮冒著生命危險搶回來的。
『衣服、被褥和食物都是別人給的,有親戚,有社會的捐贈。』說到這,何登榮的雙手緊握著衣角,砣紅的臉上充滿羞赧。
地震使這個家庭一無所有,13歲的女兒正在中學讀書,嚴重的疾病令何登榮喪失勞作的能力,沈重的生活像一只扼住咽喉的巨手,令人窒息。
災難無情人有情,關鍵之時,來自黑龍江的孫老板向這個不幸的家庭伸出援助之手。
『孫老板說會供我女兒讀書,直到大學,前天他還送來2000元錢和一些食物。』
令何登榮一家和孫老板結緣的橋梁是黑龍江援建指揮部大力倡導『一幫一』愛心工程,旨在動員企業或個人幫扶困難戶渡難關。在劍閣,像何登榮這樣的『一幫一』收益對象共1051戶,建卡絕對貧困戶698戶,每戶補助2萬元,相對貧困化353戶,每戶補助1萬元。來自黑龍江的30餘家企業和指揮部達成了對口幫扶意向。
『地震後,原本淘氣的女兒懂事了很多。』提起地震對孩子的影響,何登榮欣慰中充滿辛酸,女兒是這個家庭最大的希望。
何登榮的生活逐漸邁入正軌。
經黑龍江援建指揮部的協調,她每天都會到下寺中心醫院接受免費治療,丈夫也在正在建設的援建工程中乾上老本行。
『他每天能賺回100多元錢呢。』何登榮語氣中充滿歡喜,這筆錢對這個不幸的家庭有著特殊的意義。
直到我們要走了,何登榮纔想起拿出糖果和瓜子,這個朴實的農村婦女不善言辭,『感謝指揮部!感謝黑龍江!』
從何登榮的新家向對面的山坡望去,那片湮沒在雜草中的瓦礫曾是她生活了十五年的家園——一年前,她失去了它!
而今,手扶著門框向我們揮手告別的何登榮似乎也在告別昨天。
她知道,她將在屬於自己的新居中生活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她和她的家人將在這裡守候希望,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