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風千裡——尋訪東北亞絲路日記(一)
![]() |
東北網、《新晚報》記者在開原古城始建於元朝的壽寧寺內采訪 |
![]() |
東北網記者拍攝壽寧寺古塔 |
編者按:600年前,沿松花江至黑龍江下游,有一條聯結明王朝內地的絲綢之路,它的開創者為明代宦官亦失哈。繁盛時,賞者貢者絡繹於途。然而隨著時間的消逝,亦失哈連同他開創的絲路,都漫漶在歷史的塵煙裡———
東北網5月21日訊 開篇:尋找600年前的絲路
新晚報記者趙力 張育新 東北網記者 劉丹 李紅陽 張曉軍
5月20日,這是我們出發的日子。
600年前的今天,永樂七年閏四月癸酉,明成祖朱棣在他的御案上簽署了一道敕書——在黑龍江下游奴爾乾地方設立奴爾乾都司。而我們將要去尋找的東北亞絲路,其主要目的地就是遠處黑龍江下游的奴爾乾。這個日子不是我們的特意安排,而是一種無意中的巧合。宿命地說,這或許是一種昭示。朱棣簽署完文件,看著一片蔥翠的窗外,想像著幾千裡之外,那片蔥蘢的土地,將逐漸歸附大明王朝,心裡一定是躊躇滿志的。兩年後,他命令宦官亦失哈,首航北海,去那裡設立都指揮使司,不經意間開創了一條東北亞絲綢之路。
亦失哈十上北海,也就是奴兒乾,其壯舉與意義幾乎與鄭和下西洋比肩。在當時的朝廷上下,其地位也似乎也不在鄭和之下。然而,經過600年變遷,如今現實中亦失哈的地位與鄭和判若雲泥。鄭和航海600周年之際,國際國內掀起一股鄭和熱,而亦失哈幾乎被歷史所遺忘。
黑龍江的歷史與文化,是不應該忘記亦失哈的,那是黑龍江文明史上最濃重的一筆。
![]() |
東北網、《新晚報》記者踏查雙樓臺 |
![]() |
被當地群眾稱為『雙樓臺』的新安關遺址 |
漫漶的豐碑
要尋找東北亞絲綢之路,首先要『復活』亦失哈。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我們這個生活在明朝的『老鄉』,名字與事跡一樣陌生。
亦失哈,海西女真,是我們松花江流域人氏。亦失哈為宦官,是一種偶然。當初,朱棣作為燕王的時候,納海西野人女直胡裡改部酋長阿哈出之女為妃,亦失哈跟著入了王府,當了宦官。朱棣起兵,奪了皇帝位,歷史上稱為明成祖,亦失哈跟著水漲船高,進了皇宮。
據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太監鄭和等奉旨通使西洋,耀兵異域,以示國威,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大氣象。4年之後,永樂七年的閏四月己酉,永樂帝的目光轉向東北,詔置奴兒乾都指揮使司,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與兵二百護印。奴兒乾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地苦寒,不生五谷,為野人女直、吉列迷、苦夷諸族所居。元設東征元帥府,乃流放地也。
永樂九年春天,鄭和首下西洋的6年之後,永樂帝命令亦失哈打回老家去,在松花江上乘巨船二十五艘,到奴爾乾招撫人民,並設都指揮使司。或許在永樂皇帝心中,亦失哈上北海與鄭和下西洋一樣重要。亦失哈的船隊是相當浩大的,每船載糧、酒食、絲綢、器物逾六十噸。船隊在吉林船廠啟航,沿著松花江一直揚帆黑龍江,自海西抵奴兒乾。沿途宣天子詔,所經衛所皆恭順,召集諸酋,縻以官賞,弗提衛指揮僉事禿稱哈等許多海西女真頭目,自願往從之。及至奴兒乾,也就是今天俄羅斯蒂爾,設立都指揮使司,大?而還。
到北海招撫,成了亦失哈大半生的事業。他勤勞二十五年,事四朝,銳氣不稍減。到了萬歷朝,共在奴兒乾都司轄區建衛三百八十四、千戶所二十四,所任都督、都指揮、指揮等不可勝數,朝貢不絕於途,其功業可謂大矣!然則,亦失哈是什麼時候迷失的?大概與清朝纂修的《明史》有關。清朝大學士張廷玉主修《明史》,他對明朝經略東北諸人諸事諱莫如深。在《宦官傳》中,極力褒揚鄭和七下西洋,而絕口不言亦失哈十上北海。我們大膽地設想,這是張廷玉揣摩聖意的結果。亦失哈十上北海,撫諭的對象包括野人女真。野人女真乃滿族的前世,亦失哈的多年經營,有『矮化』滿族先人的嫌疑。張廷玉實在不好拿捏這段歷史,所以刻意回避。有了這種刻意回避,使得亦失哈的舊事不足考,文獻不足征。又經過數百年,亦失哈這個黑龍江歷史上的名人,漸去漸遠,背影模糊了。
![]() |
東北網記者、《新晚報》在遼寧省開原市慶雲堡采訪古絲關遺址附近的居民 |
歷史上的尋找
在寂寞了數百年後,清末學者曹廷傑,翻揀出了這段曾經輝煌的歷史,讓亦失哈的往事,再度成為人們考證的熱點。
曹廷傑是清末民初研究東北歷史的著名史學家,也是近代史上第一個在黑龍江中下游和烏蘇裡江流域進行實地考察的中國學者。曹廷傑的這一考證,得益於今天依蘭縣一個『熱心公益好市民』的幫助。當年,曹廷傑來到清代著名絲城『三姓』(依蘭縣)時,當地商人王守信告訴曹廷傑,在黑龍江下游特林(今俄羅斯蒂爾),有兩塊石碑。他哥哥王守禮、王守智曾到了石碑所在的地方,想要弄兩張拓片,但被俄國人阻止了。曹廷傑聽了這話格外興奮,請王守信為向導,一起踏上了黑龍江下游的考察之旅。草莽蓁蓁,江水蕩蕩,可以想見,他的考察之旅充滿了艱辛。
他們順松花江而下,風餐露宿,一路到達伯力,再沿著黑龍江抵達特林。在那裡冒險拓下了兩塊石碑的碑文——著名的『永寧寺記』,並畫出了兩塊石碑的圖形,詳盡記錄了碑址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圍的詳細地形。拓下碑文後,他們返至伯力,沿烏蘇裡江逆水而上,過興凱湖,經紅土岩,由旱路抵達海參崴,坐船到達岩杵河海口,於10月15日返回琿春邊防營。曹廷傑的這次行動,前後歷時129天,往返行程1.6萬餘裡,沿途訪問了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鄂倫春族、尼夫赫族、烏績族等多個少數民族。
於是,曹廷傑根據永寧寺碑拓片,釋出《永寧寺記》362字,《重建永寧寺記》344字,使塵封於歷史的亦失哈奉旨巡視奴兒乾的事跡,重新浮出水面。
第一塊石碑,立於亦失哈第二次巡察奴兒乾的明成祖永樂十一年。亦失哈為了宣揚明王朝召撫極邊的功德,奉旨建永寧寺。取名『永寧』,則是祈願奴兒乾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難能可貴的是亦失哈立下了這通石碑,石碑額題『永寧寺記』。碑文首行為『敕修奴兒乾永寧寺碑記』,全文記述了他奉旨巡視奴兒乾,撫慰各部民眾,以及修建永寧寺的情況。此碑的正面為漢文,陰面為女真文和蒙古文。碑身左右兩側分別刻寫漢文、女真、蒙、藏四種文字的『六字真言』。
第二塊石碑立於明宣宗宣德七年。這次,亦失哈以欽差都知監太監身份最後一次到奴兒乾巡視,發現『永寧寺破毀,基地存焉』,於次年春天重建永寧寺並又刻石立碑,名為『重修永寧寺碑』。同樣用漢文、女真文、蒙文鐫刻銘文,即《重修永寧寺碑記》。因為此碑是刻立於明宣德年間,後世稱之為宣德碑。
永寧寺碑的重現於世,讓這段被歷史遺忘的亦失哈史跡再次為人所知,但是還遠沒有真正的『復活』,亦失哈和他的絲綢之路沈默了將近500年。
![]() |
東北網記者在開原南關外采訪拍攝 |
拜望東北亞絲路『第一人』
當代研究東北亞絲綢之路的學者,以吉林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楊暘為第一人。我們出發的第一站到達長春,拜望這個對東北亞絲綢之路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老人。
老人身體欠佳,還是滿懷熱忱地接待了我們。得知我們此行的目的,老人連說兩個『功德無量』。老人告訴我們他心中的一個大秘密,在日本講學期間,他在北海道的一家博物館發現了中國清代的絲綢,上面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爺爺曹寅的押記。楊暘老師說,日本北海道一家博物館收藏的絲綢上,有這樣的字樣:『蘇州織造臣 曹寅』。老人多次向館方提出請求,得到館方的許可後拍下來一張照片。由於與日本方面有協議,需要日方發表學術論文之後楊暘纔能發表,所以恪守學術道德的老人沒有讓我們看到照片。楊暘說,曹寅監制的絲綢,就是通過東北亞絲綢之路輾轉到的日本。這是我們尋訪第一天最大的收獲。
說到研究東北亞絲綢之路,老人說是受到《明實錄》的啟發。《明實錄》中多次提到亦失哈上北海,但是《明史》卻沒有記載。楊暘的研究計劃被列入國家『九五』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課題,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項目。應日本方面邀請,楊暘去日本講學兩個月,親自考察了日本的蝦夷錦文化,他跑了北海道16個博物館,發現了很多重要線索。楊暘認為,蝦夷錦到北海道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當年的官賞,一個是民間貿易,包括用官賞的絲綢做貿易。楊暘提出了東北亞絲綢之路的大致路線:蘇州、江寧——渤海口——開原(絲關)——吉林船廠——海西東水路城站——奴爾乾——庫頁島——北海道。
楊暘老師讓我們欣賞了由他帶回的日本阿依奴人穿戴蝦夷錦的圖片,阿依奴人是日本的少數民族,其先祖是生活在北海道的蝦夷人。圖片上的中國元素非常分明,蟒袍上的雲水圖案和龍型圖案,鮮艷莊重。楊暘這樣肯定絲綢之路:這是一條促進東北亞經濟發展之路,一條友好和諧之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
告別楊暘,我們趕往下一站,繼續我們的尋訪之旅。我們有這樣的信心,通過我們的努力找回黑龍江省歷史的斷代。
這將是一次破冰的歷史文化之旅。
這將是一次中國古代絲綢的探索之旅。
這次活動能有所發現麼?又能發現什麼?都是未知數。
無論如何,我們注定要行走,惟行走纔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