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6日訊 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曼街的黑龍江省革命博物館即將動工擴建,新館——東北抗聯博物館預計於2010年落成。20日,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加量告訴記者,東北抗聯博物館建成後展廳面積將達到6000平方米左右,展品也將增加,力爭與緊鄰的東北烈士紀念館形成紀念抗聯體系,全面展現抗聯事跡。
與東北烈士紀念館互補
劉加量介紹,在省委宣傳部的關心指導下,東北抗聯博物館籌備工作於去年年底啟動,將在黑龍江省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而東北烈士紀念館始建於1948年,後與1986年建成的省革命博物館合署辦公,2004年兩館申報了國家紅色旅游項目。省革命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展廳面積2440平方米。新館將在此基礎上擴建,擴建後展廳面積將達到6000平方米左右。
與原館相比,新館在外觀上將有很大變化,目前有兩種方案——仿古式的歐式建築或與同一系列的東北烈士紀念館形成鮮明反差的現代式建築,展廳內將用幾十棵高大挺拔的松樹營造出莊嚴的內部環境,用影視、幻影、三維成像、激光、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手法與實物相結合的手段,構成一個立體生動的陳列。建成後,東北抗聯博物館將達到中等以上博物館規模。
劉加量說,東北抗聯博物館選址我省有著特殊意義,原因是當時東北抗聯11個軍中有9個軍都活躍在龍江大地上。新館建成後將與緊鄰的東北烈士紀念館形成一個紀念抗聯體系,更為全面地展現抗聯英雄人物的事跡,有歷史、有事件,也有人物。
兩館在展覽內容上有何不同?劉加量說,東北烈士紀念館是人物陳列館,基本陳列以展示抗日民族英雄的事跡為主。黑龍江省革命博物館原是事件陳列館,東北抗聯博物館將建成情景館,在復原的歷史場景中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歷史事件與人物。這既與省革命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主題相近,又將補充東北烈士紀念館基本陳列內容的局限。
展品涵蓋廣
據了解,省革命博物館現館藏抗聯文史資料照片15000餘件(張),文物18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7件,包括楊靖宇、趙尚志等抗聯著名將領的珍貴遺物,抗聯戰士使用過的輕重武器、望遠鏡、指南針等實物;抗聯政治學習、文化演出、抗聯歌曲集、出版的宣傳畫等文化生活方面的實物;抗聯將士使用的日常軍需品等等,反映了東北抗聯艱苦斗爭的方方面面。改擴建後的東北抗聯博物館將依托原有展品,在展覽研究、大綱撰寫、陳列布展設計、展覽制作等方面下工夫,並繼續面向社會各界征集東北抗日戰爭和抗聯的文物資料、史料。
劉加量告訴記者,東北抗聯博物館將主要引進反映『八一五』前後東北抗日聯軍的文物及見證物。基本陳列展覽將涵蓋江橋抗戰的馬隊、義勇軍的興起、黨領導的游擊戰、艱苦的地下斗爭、東北革命軍的經驗、抗日聯軍的組建、如火如荼的東北抗日戰場、戰略轉移西伯利亞的整訓、黎明前的苦斗、虎頭要塞的轟鳴、日本侵略軍的投降、東北全境的解放等內容。

七星砬子兵工廠機床。
文物征集中
據東北抗聯博物館文物征集辦公室文物專家劉強敏介紹,在現有展品中,最為珍貴的是國家一級文物、刻有抗聯標語的樹墩子和七星砬子兵工廠機床等。鎮館之寶七星砬子兵工廠機床長205厘米,高24厘米,整體完整,但部件殘缺,已鏽蝕。據劉強敏介紹,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獨立師在樺川縣七星砬子群山裡建立了一座秘密兵工廠,並弄到了這臺機床。但此機床需要電當動力,山裡沒有電,工人們就把繳獲的汽車發動機安裝起來,用柴油發電,後來柴油沒有了,就通過搖動皮帶的方式人力發電。此兵工廠成為抗日聯軍的重要後方基地,極大地補充了部隊的武器消耗。1955年初,原抗聯三軍的張鳳歧請熟悉此處遺址的石金生老人當向導,在遺址附近挖出了這臺機床及一些零部件。
樹墩子是在1964年從吉林省征集到的。當時在抗聯根據地的一處密林中,抗聯戰士在樹墩上刻下了一句話:『抗聯從此過,子孫不斷頭』,後被當地群眾發現,告知博物館。劉強敏表示,為全面展示抗聯英雄事跡,希望廣大市民踴躍提供線索、捐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