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工大西部支教志願者潘民政 |
東北網5月27日訊 (商艷凱 記者朱丹鈺) 在百度上輕輕鍵入『政在西部』4個字,首先搜索到的是以此來命名的新浪個人博客。點擊進入該博客的頁面,一個高大、帥氣而又不失沈穩的青年會一下子進入你的視線;瀏覽過他的博文,有的網友發出這樣的贊嘆:『敬佩、感動……特別遺憾沒能去聽你的事跡報告,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聽你講這些支教的故事,真的是一種難得的歷練。』這個青年叫潘民政,哈工大能源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他用博客這種現代化的方式記錄下了自己在貧窮、落後的甘肅隴南支教那一年的難忘經歷,也讓更多人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真實、客觀地看到了他的支教故事。
貧苦龍壩的幸福生活
『龍壩的生活確實比較苦,至少比我山東老家的生活要苦很多。但苦歸苦,只要有快樂的心態,生活就會變得無限美好。』——摘自潘民政的博客日志
時間又回到2007年。『為了實現埋在心底的願望』,已拿到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潘民政毅然報名並成為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地是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
那年7月,躊躇滿志的潘民政報到了,當地領導打算安排他做區委書記助理。這在別人看來是一個『美差』,可一心『只想教山裡的孩子讀書』的潘民政卻拒絕了。經過多次申請,他終於『如願』地被分到了離縣城120公裡的龍壩鄉九年制學校教書。
可到了那裡,潘民政和同行的4位支教隊員卻傻眼了。每天的飯菜沒有肉吃,只有土豆和大頭菜,大家打趣地稱之為『土豆加饅頭的生活方式』。而最難以適應的是在當地的最初兩個月連電都沒有,除了一輛客車時不時地能見到之外,差不多是與世隔絕。與大城市裡現代化的生活相比,『這裡幾乎像生活在19世紀』。
可潘民政卻漸漸地在這樣的生活中體會到了樂趣。在題為《龍壩第一關:停電的日子》的博文中,他這樣寫道:『停電的這段時間,每天按時起床,按時休息,講固定的課,批固定數目的作業,沒有電腦,沒有短信,整天和學生們在一起享受學習的快樂,感受他們鄉村的朴實,童年的純真,自己的內心開始變得平靜,脫離喧囂的那種平靜。』
![]() |
潘民政的博客 |
8月30日,潘民政初登三尺講臺。難掩興奮的他寫下了《支教日記:開課第一天》:『今天是開課第一天,上午給七年級得兩個班講了數學課,又給八年級一班講了一次生物課。』更讓他興奮的是這樣一件事:『中午,我和其他3位支教隊員一起吃飯。教語文的王東輝說,他問我班的孩子的理想是什麼,有一名學生站起來回答說,讀研究生。我笑了。雖然他不知道什麼是研究生,但從他幼稚的回答中我知道,自己播下去的種子已經開始生根、發芽。』
在山裡娃們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這是潘民政一直在做的事情。由於當地交通閉塞,很多學生甚至沒去過縣城,眼界狹窄也就在所難免。一位七年級的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最喜歡的運動員有兩位,一個叫麥克爾,一個叫喬丹。』這深深地觸動了潘民政。
他開始聯系哈爾濱、沈陽和北京的一些好朋友。不久後,朋友們寄來了幾百本書和雜志,像《上下五千年》、《格林童話》等。而他自己一手時間就到縣城去采購,用自己不多的生活費為孩子們買課外書。隨著書越來越多,他決定辦一個圖書館,並起名叫『希望圖書館』。寓意是讓圖書『給孩子們帶來希望和夢想,能鼓勵他們不停地學習下去,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轉眼間,潘民政已到龍壩兩個月了。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學生,他開始家訪。在11月4日的清晨的博文《家訪手記》中,他寫道:『山的那一邊,還是山。大山裡面,生活著中國最淳朴的人們。去學生家裡家訪無外乎兩條路:上山和下山。』
潘民政來到了一位叫馬洋清的學生家中。馬洋清家裡除了80多歲的奶奶,還有一位單身的大伯。他家裡家徒四壁,沒有什麼家具。在他家裡吃的一碗面條讓潘民政『一輩子都忘不了』。面粉沒有頭等面、二等面和糠之分,而是直接攪和到一起,做出來的面條是黑色的,這樣做僅僅是為『節省糧食』。這讓潘民政十分感慨:雖然生活如此艱苦,馬洋清卻依然在努力堅持學習。他決定盡自己的全力卻幫助像馬洋清一樣的同學。自那以後,潘民政將自己每個月600元的生活補助,除了200元左右的基本生活費外,剩下的全部都花在了學生身上。
2008年1月14日深夜,潘民政寫下了《支教半年,總結一篇》的博文:『半年前,所有的學生覺得對這位老師很新奇,很害怕,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高的人。半年後,有的同學流下不捨的淚水,有的同學擔心地問:『老師,您還回來嗎?』
與地震有關的日子
『地震突如其來,葬送了無數生命,毀滅了無數家庭。對我們來說,我們還活著,還有比這更讓人感到幸運的嗎?!』——摘自潘民政博客
時間定格在2008年5月12號14時28分。潘民政正和學生們一起開主題班會。大家坐在教室的四周,開始做游戲。突然間,教室猛烈晃了一下。潘民政還以為是外面在放炮,就出門查看。可他當再次回到教室時,地面使勁搖了起來。所有的人都明白:地震來了!
這時,學生們開始驚叫。『組織學生,趕緊往外跑!』這是潘民政的第一反應。可他轉念一想:這間教室在教學樓三樓最裡邊,跑根就本來不及,呆在教室裡或許能更安全些!想到這裡,他大聲地喊道:『大家別慌,我們的房子啊就像一棵大樹,下面的根基紮得很深,搖晃上幾下子是不會有問題的!』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們暫時地安靜下來。
突然,一個女同學驚慌的說:『老師,牆裂了!』接著就有人喊:『老師,山塌了!』教室裡又亂了起來。學生們臉色煞白,顯得十分驚恐。潘民政強壓著心中的恐懼,在心裡不斷地告訴自己:『鎮定!鎮定!還有40多個孩子呢!你慌了他們怎麼辦!就算是死,也不能扔下他們不管!』
想到這兒,他又大聲地對孩子們說:『大家坐在牆角都別動,別慌,我們的房子是花幾百萬修建的,這麼結實的房子是不會塌的!』聽完,教室又一次安靜下來。又過了一會兒,震感終於消失了。
潘民政後來纔知道:龍壩地處隴南市,離汶川240公裡,離後來多次餘震的中心青川也只有100公裡。
當晚,仍然心有餘悸的學生集體失眠了。潘民政把學生們聚到操場上,點起篝火,想方設法為受到驚嚇的孩子們減壓。地震是如何發生的?我們該如何防震?他告訴孩子們:地震來了不要怕,要沈著應對。看著孩子們有此許放松,他開始給大家講一些有趣的故事,講哈爾濱的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講大學的教室多麼大、校園多麼美,講哈工大與中國的航天事業……孩子們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和老師一起唱起了歌、做起了游戲。那一夜在師生的歡笑聲中很快過去。
第二天,一場聲勢浩大的救援行動在地震災區展開。由於隴南地處山區,物資調配過來需要一段時間。於是,學校拿出一部分錢買來了幾百米彩條布。潘民政和其他老師帶領著學生搭起了簡易帳篷。這種帳篷臨時住幾天還行,卻很難遮風擋雨。潘民政開始嘗試動用自己的社會關系以尋求幫助。問題又出來了,由於當地網絡中斷,手機信號塔也被震壞,根本發不了短信。於是,他爬到當地最高的山頂上,利用捕捉到的微弱信號,將災情傳播給了手機裡的每一個號碼。終於,10000元錢從外面寄了過來。
為了將這筆救急的錢用在刀刃上,潘民政開始挨家挨戶地進行家訪,以了解學生家裡受災的情況。有一位學生叫任麗霞,家裡房子塌了,家具也被砸毀了,全家人只能露天擠在鋪著木板的空地上睡覺。禍不單行,她家的莊稼又被冰雹打了,顆粒無收。潘民政將這筆錢以學校的名義全部分發給像任麗霞這樣的家庭。
潘民政將學生的冷暖放在心上,卻將自身安危和家人、朋友的牽掛放在一邊。直到5月15日,地震後的第三天,通過朋友代筆寫的一篇博客,大家纔得知了『潘民政安全』的消息:『謝謝大家對於潘民政的關心,我是他的一位朋友,我已經收到了潘民政的短信,他很安全,他所在地區的建築物僅出現了裂紋,由於當地電網恰好在地震的前一天開始維修,因此大家無法打通他的電話,他在前天還去了學生家裡家訪,所以可見他自己其實很安全,應該平安無事,請大家放心!』
地震後的那幾天,潘民政只給家裡打過一次電話,在告知媽媽『兒子平安』,還沒等媽媽開口說話,他就匆匆掛斷了電話。
2008年7月,潘民政的支教生活結束了,他不得不和自己可愛的學生說『再見』。一年時間雖然很短暫,潘民政卻用他無私的愛打動了山裡朴實的人們和娃們的心。
一位識字不多的學生家長送來了感謝信。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孫子新軍說,你下學期就離開龍壩學校和你教的學生。孫子說,我們學生從內心說真難離開關懷學生的好班主任,永遠不忘班主任送的溫暖關懷。』
臨走時,學生們在黑板上用粉筆歪歪扭扭地寫下一句話送給老師:『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祝老師快樂每一天!』潘民政送給孩子們一個約定:『你們要好好學習,等你們考上了大學,老師帶你們去逛中央大街,去看冰雪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