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該碑名為『合同之碑』,位於校園內臨近南通大街的一處草地內。碑為水磨石制,既無碑首,也無碑座。碑身高近2米,寬約1米,厚度在30厘米左右。正面刻有『民國十年百斯篤死者合同之碑』,後面的『碑文』沒有碑題,繁體直書8行碑文,每行26字,石碑保存完好。
據市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介紹,該石碑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無意中發現的。根據碑文的內容可以確定,此碑是在1945年立的。『百斯篤』是日語音譯,意為鼠疫,『合同』就是合葬的意思,立碑的是當時一個叫『斷禁會』的禁吸鴉片煙組織。
碑文中詳細述說了立碑的緣由:當年,哈爾濱市區內暴發了一次非常猖獗的鼠疫疫情,有3300人在疫情中染病身亡,被埋葬在東三省防疫所(原道外區保障小學,現在的伍連德紀念館)附近的荒地內。在隨後的25年內,由於雨水衝刷,墳土塌陷,骸骨暴露,隨處可見,嚴重影響市容。於是,『斷禁會』出面,在『榛莽』(荒草)搜集殘骸,改葬此處並立碑記錄。
據介紹,在防治鼠疫的斗爭中,伍連德醫生起到了關鍵作用,並做出傑出貢獻。他先後采取了四項措施:確定病情;阻斷病源;建立隔離所;火化掩埋屍體。由於措施得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撲滅了鼠疫。因此,這塊新發現的石碑也是見證伍連德等人阻止鼠疫經過的一處重要遺址。
市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就此認為,石碑的文字是記錄當時鼠疫的唯一存世的碑文,也是唯一可以和歷史文獻互相驗證的金石文物,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工作人員目前已將碑文拓下留存。作為和伍連德抗爭鼠疫事跡相關的遺址,其所在地應予以保護修繕,文物管理部門也正申報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