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1日訊 每個清晨和傍晚,松花江畔、公園廣場、社區院落,總有成群結隊的市民聚集到一起,跑步、做操、扭腰、壓腿、扭健身秧歌、乒乓球、羽毛球、街舞、練拳習武……哈爾濱全民健身計劃領導委員會測算的數字表明,哈爾濱市每天參加晨練和各種體育鍛練的市民達到三百萬人以上,佔全市戶籍人口的38%,全民健身的社會氛圍在哈爾濱市已初步形成。
記者從市全民健身計劃領導委員會獲悉,自1995年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來,哈爾濱市形成了市、區(縣、市)、街道辦事處(鄉鎮)、社區(村屯)四級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場地設施不斷擴大,目前斯大林公園已形成健身、休閑、康樂主題公園,馬家溝河沿岸中心地帶形成體育健身休閑廣場;全市結合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進行庭院、健身休閑廣場和公園建設,在城市中心區和游覽區安裝健身器材;實施了城市體育示范社區工程,打造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象棋園區等各具特色的體育示范社區。目前,已投入數千萬元資金,在全市范圍內安裝健身設施近萬套。
九百社會體育指導員活躍民間
在健身者中,有一批社會群眾體育活動骨乾,他們沒有任何工薪,無償帶領市民進行各類體育項目的鍛練。據介紹,目前哈爾濱市獲得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已達到900人。
在斯大林公園,記者采訪了已獲取中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的劉大爺,已經63歲的劉大爺是去年通過考試,獲得中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的。他告訴記者,他堅持體育健身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一開始是自己一個人鍛煉,後來就和一群體育愛好者一起鍛煉,再後來就每天義務為一些新參加體育鍛煉的市民做一些輔導性的工作,逐漸在他周圍自發形成了一個百十來人的健身團隊。每天,他們都跟著錄音機裡的節奏做健身運動操。劉大爺說,他通過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考試需要應試者掌握社會體育指導理論與方法,其中包括:體育鍛煉的基本原理、體育鍛煉的生理學、醫學及心理學知識、合理安排鍛煉、鍛煉效果評價以及心理保健的方法、運動處方的一般知識與制定方法、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理論與方法以及適合於群眾普及的各種常用的健身項目活動方法等。他獲取這一資格後,他所帶領的健身團隊也算是『正規軍』了。劉大爺告訴記者,很多社會體育指導員都是像他這樣,從開始一個人鍛煉發展成後來的指導、帶動團隊一起鍛煉。
日常健身練成武術『行家』
在眾多的日常健身者中,有一批武術愛好者還真練出了『名堂』。每天早晨都在道外江畔和幾十位市民一起習練行意拳的肖國說,他堅持武術健身已經近十年了,他覺得武術在各類體育鍛練中應該算比較好的選擇,武術講究手眼身法步的結合,這些器官的協調運動,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通過武術鍛練,身體機能可以始終保持在極佳的狀態。肖國告訴記者,他剛參加了省體育管理機構組織的全省武術段位制考試,他報的是五段。他說:『如果能拿到段位資格,就是對我近十年武術鍛練成果的最好回報。』據黑龍江省武術段位制考試相關負責人介紹,武術段位制考試是為建立規范的全民武術鍛煉體系而制定的。武術段位從一段到九段,考試內容為筆試理論和演練套路。這位負責人說,通過武術段位考試,可以讓習武者對自已的功夫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也從社會和專業的層面給習武健身者一個認證。這部分持證人員,也可以在群眾體育鍛練中起到帶頭和教練的作用,使全民體育健身向規范化高標准發展。
普通市民練出健康樂趣
更多的市民在長年的體育健身運動中感受到了健康的快樂。家住南崗區的市民王岩,每天早上都是5點准時起床,然後慢跑到距家3公裡的兒童公園去參加集體健身太極拳鍛練。他對記者說:『我今年43歲了,堅持天天鍛練也有三四年了,在鍛練身體之前,我體重達到90多公斤,高血脂、脂肪肝都有,多走點路腳下就發軟。通過這幾年的鍛練,現在我體重維持在75公斤上下,高血脂和脂肪肝都沒有了,身體狀況挺好,精神頭也足。』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相當數量的體育鍛練者都是通過各種形式的鍛練使原本虛弱的身體得到了恢復,從而堅定了長年健身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