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1日訊 伊春市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把弘揚生態文明,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步伐,推動『生態立市』戰略進一步落實,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新林區建設的戰略舉措,通過認真組織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科學確立了以『三加快一樹立』為重點的建設目標,理清了建設思路,切實把學習實踐活動的成效落實到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上來。
『三加快』:一是加快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保障生態安全
強化湯旺河、呼蘭河源頭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和湯旺河國家公園生態脆弱區域的保護與建設,做好自然保護區的提檔昇級工作,確保受保護地區佔國土面積比例20%以上;加強流域污染防治工作,開展湯旺河、呼蘭河源頭環境綜合整治及涉水項目環保專項行動,推進污染處理設施建設,保護流域水質安全,提高環境保護投資佔GDP比重;重點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林權制度改革、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培育和管理,確保完成森林覆蓋率目標;科學核定重點河流流域的生態用水,嚴格控制高耗水產業的發展;加強濕地保護與管理,推進濕地監測、濕地恢復、濕地植被保護等工作的進展,堅決查處打擊各種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使濕地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加強礦山生態系統建設,以綠色礦山理念指導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整頓沿庫、沿岸采礦秩序,確保區域生態環境安全。二是加快小興安嶺生態經濟區建設,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以『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為原則,將生態產業『四大集居區』布局有機融入小興安嶺『五大生態經濟區』建設之中,將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態旅游、特色種養加、冶金及礦產資源開發、綠色能源五大產業作為接續替代產業,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的比重要達到60%以上,使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相協調,逐步建立具有小興安嶺特色的生態型經濟體系。三是加快『四城聯創』步伐,建設生態人居環境。加大生態城(鎮)建設力度,以提檔昇級為重點,統籌推進全國生態園林城創建,以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快推進全國衛生城市創建,以綠化美化為重點,整體推進全國森林城市創建,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為重點,全面推進全國文明城創建;抓好碧水、藍天、安靜、安全環保四大惠民工程,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要達到100%,空氣和噪聲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准,輻射環境安全和危險廢物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開展生態市細胞建設,將生態市建設延伸到鄉鎮、村屯、林場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95%。
『一樹立』:即『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深入開展全民環保教育,強化大眾生態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態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建立完善的環保教育機制,加大環保教育和人纔培養工作力度,切實加強對領導乾部、重點企業負責人和有關技術人員的環保培訓與知識更新,促使他們牢固樹立起『友好的環境即是生產力』的新理念。特別要注重抓好學校教育的環節,不斷提高青少年生態道德意識水平。在全市深入開展『倡導綠色文明,創建綠色家園』活動,大力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城建設進行宣傳,在全市形成人人參與環保、關心環保的濃厚氛圍,便環境保護意識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