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與孩子玩耍的是越來越高級的玩具而非小伙伴 |
![]() |
現在的孩子更喜歡吃西式快餐. |
東北網6月1日訊『六一』兒童節特稿:是誰奪走了我們的童年?
東北網記者 王晨宇
6月1日國際兒童節,孩子們應該綻放天真笑臉的節日。它應該帶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與遐想。他們真正的天真與爛漫越來越遠離我們的孩子。因為家長在給他們無形的上著枷鎖。
現代很多的孩子一出生看到的是摩天高樓林立,物質生活異常豐富,年輕一代成長在鋼筋水泥組成的世界裡,現在城市裡的孩子已經找不到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孩子玩的是電腦,看的是網絡,有的5、6歲的孩子都有手機,一出門就搭車或者父母開車接送,一回家就開冷氣。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不事稼穡,不識五谷。但這並不影響他們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在商家和長輩的關懷下,他們走進購物中心,水果是切成一片一片的,打開包裝就能入口;蛋糕做的時候就盡量小巧便於食用;就連各種果仁,花生,杏仁,瓜子,也是剝好或切成細絲;最能體現食物原汁原味的蔬菜,本來是家長教孩子貼近自然的好機會,可惜現在的城市裡的孩子誰會去買菜煮飯?
自戀源自家長過於昵愛記者了解,隨著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以來,從1980年以後,大多數家庭裡只有一個孩子,特別是現在孩子成為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人。家裡不論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他們的生活中心基本以孩子為主,這也導致現代孩子對外界不與理睬,過於自戀。李永波先生對此感觸頗深,『我們家的孩子現在就是公主,現在她纔4歲,每天晚上從幼兒園回家,她的爺爺奶奶,姥姥老爺就開始打電話,掙著讓孩子到自己那邊去。在家裡不管是什麼好吃的她都先吃,幼兒園的小朋友玩什麼,只要她回家一說,用不上2天她肯定得到。而且現在孩子們都不去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現在家長也這麼教他們不要隨便玩別人的玩具。』 『以前我們小時候,那都是大家在一個庭院中玩耍,誰有什麼好東西大家一起來玩,那時候自己的小伙伴被別人欺負,大家都幫忙,現在那?很多孩子都只是在那裡站著,感覺像陌生人。』李永波先生對於管教孩子很無奈,『我們當父母的都知道過於昵愛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但我只要對孩子發火,孩子就往爺爺奶奶家跑,去告狀,我父母回來就收拾我。』
大眾出租車師傅李名偉說『現在的孩子太自戀,眼睛裡只有自己,太獨。我記的小時候,家裡做點好吃的,孩子都要先給父母夾菜,然後自己纔敢吃,現在我10歲的兒子,不管到那裡,看到好東西,低頭就吃。』『我感覺現代的孩子太自戀,本來在家裡他們就是生活中心。所以到了外邊他們也覺得自己是中心,如果這樣的性格發展等他走進社會就是個問題,在社會上誰會拿你當中心,誰能在讓著你,到那時候真正受傷害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學習過怎樣與人相處。』
![]() |
孩子的身邊總有家長的呵護 |
![]() |
現在的孩子更喜歡摩天輪而非跳皮筋 |
現代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即身心健康、人格養成、學業成績、技能特長。簡而言之,就是素質教育。記者了解到,一年下來,每個家長花在孩子教育上的費用平均在7000左右,各種補習班,現在光給孩子補習正課的費用除外,繪畫、舞蹈、音樂、英語,正常生活都被課程表安排的滿滿的。他們沒有時間和別的孩子接觸。每到節日,家庭好的家長要帶孩子去各種地方游玩。哈爾濱房地產公司吳經理說,每年六一我都要帶孩子去游樂場玩,一天下來就要500多,而且他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我們小時,那有這麼多玩的?冬天就是小伙伴一起玩雪,抽冰嘎,為什麼現在自己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
對於現代孩子獨處,哈爾濱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主任醫學博士張大生表示很無奈,現代家長,太注重孩子學習,反而忽略了與周圍小朋友的交流。我認識一個家長,他孩子纔2歲,就開始請外教給孩子上課。孩子連中國話都沒說明白,就開始學習外語。這個我表示理解,畢竟現代家長都有超前意識,總想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多學點,提前走一步。畢竟中國社會競爭力太大,沒有辦法中國人口基數在這裡擺著。所以導致家長拼命的給孩子加壓。但這種做法恰恰讓孩子失去的是從大自然中自我發展的能力,失去了與別人交流的過程。世界上那麼多科學家有幾個是從小就開始學這學那學成的? 相互攀比安心幼兒園的幼師王慧珍在幼兒園工作時很多次聽到孩子在聊天時說,『我爸爸有四部手機。』小朋友當即回敬道,『我家有三套房。』那個小朋友一聲不吭低著頭走開了。幼兒教育心理專家表示,兒童適當有點攀比心是正常的,因為孩子在幼兒期就有表現的欲望,他們會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等來吸引大家的注意,但過分的不切實際的攀比,則會發展成虛榮心。因此,家長、教師面對孩子的攀比行為時,要正確引導,把握其程度,適時給與鼓勵,保護童心。但也不要過分溺愛,對孩子百依百順,防止出現攀比慣性。
對於孩子相互攀比,吳教授表示這是現在社會風氣導致的,因為現代信息發達,孩子了解事物的渠道也很多,你爸爸開什麼車,我爸爸開什麼車,這樣的攀比本來就是一種無形的畫圈運動,孩子從小學就開始給自己畫圈,不是和他生活條件一樣的他們就會自然的圈出去。這樣的風氣讓很多孩子感覺自卑。從而產生對於物質要求過高的原因。對於次方面,吳教授建議家長要引導孩子在積極正面的地方有攀比心,例如學習、品行、技能等,切勿讓孩子往追求物質、不良行為等方向發展;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以正當方式,通過個人努力來贏過別人;同時要注意別讓孩子壓力過大,防止鑽牛角尖,必要時要安慰他,讓他放松心情。
專家意見:事實上,由於先天條件及後天環境的不同,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發展潛質。養育孩子,只有尊重規律和科學,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育兒過程中的攀比實質上是以一個統一的標准,或是以別的孩子的標准來衡量自己的孩子。此種做法忽視了孩子之間存在的諸如興趣愛好、身體發育狀況、後天成長環境等個體差異,而一味以家長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這不但違背了成長的規律,而且也會使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公式化,最終必然會限制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