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加工廠內堆積如山的塑料廢品。
六月的天,沿著哈東路開車走過阿什河大橋,整潔的路面和兩旁蔥郁的樹木會讓你覺得這裡很美。如果不經意間拐進路旁的岔道,你的感覺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路兩旁堆滿小山般的塑料垃圾,空氣中混雜著各種刺鼻的味道,轟隆隆的機器聲,冒著黑煙的煙囪……
這裡就是哈爾濱最大的廢舊塑料加工廠集中地,而沿著小道走上100多米就是阿什河,二十多家工廠每天有上千噸的污水直接排進阿什河,所以遠遠就能聞到阿什河的惡臭。3日上午,記者會同哈市道外區環保局工作人員來到這裡,本以為這些排污的廠子會是一些沒有手續的黑加工廠,可令記者驚奇的是:家家證照齊全,全是『合法』企業。
東北網6月4日訊 題:阿什河沿岸小廠均無排污設備
塑料廠『黑水』直排阿什河上午9時許,記者沿著小路走進路邊一個院子,看到滿院堆滿各種塑料瓶,乍看就是個垃圾場,但轟隆隆的機器聲提醒你這是一個工廠。院子內各種塑料廢品按照礦泉水瓶、機油桶、涂料桶等分門別類地堆放。幾名滿身油污的工人正在挑選塑料廢品,准備進行粉碎加工。
在院子東北角有一個簡易的棚子,棚子下有兩個水池和一臺粉碎機。粉碎機轟轟響著,把滿是油污的紅色黑色機油筒等粉碎,然後再推進水池裡衝洗。滿是油污的水中飄浮著花花綠綠的塑料碎片,工人拿笊籬撈出塑料碎片,污水就順著水池下方小水渠流出去了。水渠穿過廠牆,記者走到牆的另一側看到,水渠直通埋設在牆角處的地下管道,順著管道,污水就這樣直接排進了阿什河。
院子南側有一排廠房,廠房內機器轟鳴,房頂的煙囪冒著嗆人的黑煙。三四名臉上全是黑灰的工人正在將塑料碎片投入熔爐,塑料碎片經過熱熔、擠壓、拉抻、冷卻、切割,最後被制成細小化工原料的塑料顆粒。滿院子找,記者也找不到任何處理污水的設備。

塑料加工廠的排污渠。
工廠老板娘:俺們啥證都有這時,看到記者和環保人員,一位30多歲的女人笑咪咪地迎上來,麻利地拿出一大堆證件——哈爾濱農墾青年聯營廢品收購部營業執照、臨時排污許可證、稅務登記證、排污費及監測費收據。
在排污許可證上,記者看到除了卡著黑龍江農墾總局環保局哈爾濱分局的大紅戳外,排污水種類、排污噸數、排污濃度等相關數據都是空白。
『不用看,上面卡戳了,不是假的。』這個女人就是工廠老板娘,安徽淮北人,叫段明芳。段明芳和丈夫來哈爾濱撿了8年垃圾,摸到這個門路就在這裡開了這個廠。她說,廠子屬於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哈爾濱分局青年農場的廢品收購部,所有手續都是經農墾辦理的。
『工廠沒有任何排污設備怎麼能拿到排污許可證呢?你們這樣排污沒人管嗎?』
面對記者這樣的疑問,段明芳有點不太理解:『我們這一片廠子和俺家一樣,誰家也沒有排污設備,但都有許可證呀。再說俺們每年排污費一點也沒少交。他們(農墾系統管理人員)也說過讓俺們整改,可誰也沒改。大家都這樣乾,我們廠子纔乾一年多,他們都乾十多年了,啥排污設備俺們也買不起。』
二十多家廠每天排污上千噸
走出這家廠子,記者又來到哈爾濱農墾青年興富廢品收購站和哈爾濱農墾青年嘉偉塑料收購站。和段明芳家的廠子一樣:每家廠幾乎都是一個大垃圾場,每家都是青年農場的一個廢品收購部,每家都把污水直接排進阿什河,每家也都能拿出所有的合格證件和交費票據。
記者了解到,附近這樣規模的廠子有二十多家,很多都是外地人開的,也有少數本地人開的。他們多是先從事塑料廢品收購,後來從青年農場租地,建廢品收購部。名義上是廢品收購部,實際上都從事塑料加工。
對於道外區環保部門檢查相關證件,這裡幾乎每家都很坦然。談到他們這樣排污將嚴重污染阿什河時,這裡的人說,這跟我們沒啥關系,你們應該去找農場呀。
同行的道外區環境保護局副局長侯波給這裡算了一筆賬:現在每頓塑料顆粒能賣到近三千元,平均每家每年能生產幾十噸塑料顆粒,每年的收入一般在20萬元左右。而這樣的產量,每家廠子每天得用水差不多50噸左右。這片地方有二十多家這樣的塑料加工廠,每天就得有上千噸水排向阿什河,這裡的廠子很多都已經乾了十年左右。
侯波說,這些廠子的原料來源復雜,其收購的廢舊塑料中既有醫療垃圾,又有農藥、機油、化學原料等危險品容器和包裝物。生產廢水中含有大量病菌及汞、鎘、鋁、氰化物、苯等有毒有害物質。
據他介紹,這些廠子雖然地處道外區,但道外區相關部門對這裡並沒有管轄權。此處為省農墾總局管轄的工業加工區,佔地面積大約在12萬平方公裡左右,主要位於阿什河西岸,如今場地多被出租給個人開辦廢舊塑料加工廠、步道板廠等,有幾十家企業,其中沿著哈東路的廢舊塑料加工廠、步道板廠都是涉水排污企業。路北側多是塑料加工廠,家家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備;路南側則有很多步道板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