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7日訊 進入6月,哈爾濱市的各個廣場和街心公園分外熱鬧———
打車到廣場練合唱:『每晚的廣場排練是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6月2日18時30分許,在愛建奧體中心廣場,一支業餘廣場合唱團在樂曲的伴奏下正在激情演唱《我愛你,中國》。隨著廣場上休閑的市民及游人的紛紛聚攏,這個大約由200餘名市民組成的合唱團又唱起了《我愛你,塞北的雪》……
合唱團的市民每人手中都拿著一個復印的歌本,在一位老者的指揮下,分聲部演唱,情緒飽滿,觀眾欣賞水准也很高,每每唱至動情處、高難處,掌聲、喝彩聲隨之響起。
歌聲很快感染著人們紛紛放開歌喉,廣場上休閑的市民也紛紛加入其中。指揮合唱團的老者是原道裡區安靜街道辦事處退休乾部、63歲的楊排。楊排家住學府路,每天騎摩托車來到這裡組織大家排練、演唱。只要不下雨,他們每天18時30分至20時30分都准時出現在這個廣場唱歌,附近的許多市民每天也都按時來欣賞他們的激情演唱,並參加廣場上的各種健身活動。
從事期貨的戴女士每天下班直接來到廣場參加合唱團練歌,後來受她的影響,本不喜歡唱歌的愛人李先生也加入到這個行列。現在每天夫妻倆下班後都來這裡集合,一起參加排練。李先生對記者說:『以前我不來,後來我覺得沒事就來當觀眾,再後來我就被現場的氣氛感染了,也加入到合唱團。我覺得這比以前晚上沒事時喝酒、打麻將要好得多,現在身體也好了,沒吃任何降壓藥,血壓就降下來了。』
在松北一家開發公司從事財務工作的曹女士每天下班後直接來到附近姐姐家吃點飯,就趕到廣場參加排練,愛人也從家裡直接來這裡等她一起參加活動。據了解,像他們這樣的夫妻團員在這個合唱團裡還有十多對,他們說,每天晚上的這段唱歌時間是他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自從參加廣場合唱團後,夫妻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
廣場的另一側,一支身著鮮艷服裝的腰鼓隊正伴隨歡快的樂曲打著腰鼓,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這支腰鼓隊的隊員都是50歲至60歲的中老年婦女。隊長蒲女士介紹,腰鼓隊去年10月成立的,大家都是普通市民,但排練非常認真,表演也越來越精彩。
在廣場中部還有一支在地面上用毛筆蘸水寫書法的隊伍,大家都稱之為『地書』。其中既有70多歲的老人,也有剛滿20歲的農大女學生。56歲的孫仲懿先生是這支『地書』隊伍的發起人,他說,通過在廣場練『地書』,自己結識了許多喜歡書法的朋友,生活更加充實和愉悅。
八旬大爺當秧歌隊隊長:『扭秧歌能治病!』
在香坊區樂松廣場,每天晚上都有兩支秧歌隊和一個舞蹈隊在這裡翩翩起舞。其中一支秧歌隊的隊長是一位叫徐纔的81歲的老大爺。老人介紹,這裡的秧歌隊已經組建十多年了,兩支秧歌隊現在共有100多人,除了下雨天,幾乎每天都在這裡扭秧歌。
據徐纔老人介紹,兩支秧歌隊每晚都來廣場扭三個小時左右。秧歌隊的另一位負責人王文學大娘興奮地告訴記者:『扭秧歌把我多年的老胃病都治好了,以前是吃啥藥都治不好,自從扭上秧歌後,啥藥都不吃,3年多了再也沒犯過,扭秧歌能治病!』秧歌隊員劉女士說:『自從有了這個秧歌隊,我們都由「閑人」變成「文化人」了。』
家住香坊的孤寡老人魏老漢十年前患上癌癥,經治療病情得以緩解,但心情一直很抑郁。自從一年前他參與到樂松廣場的秧歌隊後,每晚和大家一起唱歌、扭秧歌、聊天,現在不僅心情開朗,整個人都精神了很多。
外地游客盛贊:『哈爾濱的市民文化素質真高!』
在紅星廣場,每天晚上都有市民自發組成的歌唱表演,還有近百人伴隨悠揚的樂曲跳集體舞,吸引著附近居民和過往游客駐足觀賞。
周先生家離紅星廣場步行半個多小時,但幾乎每天都要來這裡一展歌喉。他說,其實現在可以唱歌的地方很多,在家裡有組合音響、卡拉OK,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到練歌廳去唱。可是,感受的氛圍不一樣。我在這裡好像融入了一個大家庭,素不相識的人聚到一塊兒唱唱歌,距離一下就拉近了。他指指身旁的幾個人說:『這幾位都是我在這裡唱歌結交的朋友。有時候我不來,他們還特意打電話找我。』
據記者調查,目前哈爾濱市其他地方的廣場晚上也都有歌舞表演、東北大秧歌、健身操、交際舞等群眾性的文藝表演。這種群眾自發參與的和有組織的廣場文化活動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和喜愛,廣場文化已經發展成為哈爾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武漢來哈公出的張先生頗有感觸地對記者說:『剛剛在這裡欣賞了紅星廣場上幾位市民演唱的歌曲,哈爾濱不愧是一座音樂城,普通市民的演唱水平都很高!』
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奉獻『文化大餐』打造城市名片
如今,市民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廣場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廣場這一『透明』的公共空間正『催生』著整個城市的文明,廣場上唱響的主旋律逐漸滲入到整個城市的每個角落。
哈爾濱廣場文化活動的開展之所以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和歡迎,得益於各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
記者從道裡區文體局了解到,圍繞廣場文化開展的首屆道裡區文化藝術節已經開幕,活動期間將舉行包括中央大街藝術節、社區藝術節和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動等多項內容。他們還從市民中選出100名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聘請專業教師培訓後上崗,負責指導全區廣場群眾性的文體活動。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介紹說,所謂廣場文化,一般是指在室外、露天場地上舉辦,以社會團體和個體為主體,以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反映時代風貌為特征的群眾文化活動。鋼筋水泥構築的『城市森林』和日趨緊張的生活節奏使都市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越來越渴望擁有廣場文化這樣自由、寬松的交流與自我表現的城市公共空間,對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關愛等精神需求也日益迫切。廣場文化可以緩解城市現代生活和市場競爭給人們帶來的緊張、焦躁甚至難以自抑的不安心理。
董鴻揚說,哈爾濱是一座音樂城,也是避暑勝地,豐富多彩的廣場文化活動對內可以增強凝聚力,促進家庭、鄰裡的和睦,改善人際關系,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對外則可以充分展示哈爾濱市民的風采和良好形象,提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譽度和信譽度,從長遠看對哈爾濱市的旅游業、招商引資、城市發展等都有極大的益處。政府各有關部門也應該積極引導,合理組織,讓廣場文化成為哈爾濱的一張城市名片。
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市民在享受文化時提昇文明
廣場文化的興起,使人們的一些觀念和習慣悄然發生變化。紅星廣場一位保潔員說,我是一點點看著廣場『長大』的,也是一點點看著人們變得越來越文明的。這位保潔員說,廣場剛建成時,一些市民隨地亂扔果皮紙屑的現象比較嚴重。隨著廣場設施建設的完善和廣場文化活動的豐富,現在亂丟髒物的人越來越少了。一些嗑瓜子的市民手中多半都拿著兩個口袋,多的一個是專門裝瓜子皮兒的。
更多參與廣場文化活動的市民說,與其晚上去吃燒烤、喝啤酒,真不如到廣場唱唱歌、跳跳舞,這種休閑方式更健康有益。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說,在一個城市裡,由於生活環境和民俗習慣的接近,源於共同文化觀念的群體意識,通過廣場活動得到了強化,在城市社區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群眾往往具有趨同心理,通過參與和觀賞廣場的群體活動,參與或觀賞者不知不覺中趨同於群體意識,廣場的輻射效應就如此形成,也使得哈爾濱市民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極大提昇。
市文化局文化處處長吳昆說,近年來哈爾濱經過整合文化市場資源,在鞏固原有專業文藝團體的基礎上廣泛發展群眾性的文藝團體,依托市內各大中型廣場,大力倡導各區縣市和辦事處及社區的群眾性文藝演出,目前已經形成近200個群眾性演出團體,演職人員達到上萬人。
有關專家指出,經過探索和培育,如今哈爾濱市的廣場文化已經漸入佳境。有關單位和部門從百姓的實際利益、切實需要出發開展工作,逐漸在百姓中培育扶植起一種積極向上的民間自發力量,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和思考的。隨著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城市建設的提檔昇級,城市文明的發展也急需培育公共活動和公益性活動。自由開放的廣場為都市人走出封閉的獨門獨戶,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提供了一條渠道,有助於形成公共利益和共同的價值取向,對於維系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