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農業專家做客東北網:乾旱呈常態之勢 抗旱更需防旱
2009-06-10 18:40:43 來源:東北網  作者:朱丹鈺 印蕾 楊尚峰 亓雪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農業大學魏湜教授(中)、張忠學教授(左)做客東北網

  東北網6月10日訊 (記者朱丹鈺 印蕾 楊尚峰 亓雪梅) 進入5月中下旬以來,全省氣溫異常偏高,大風天氣增多,降水很少,土壤失?很快,全省大范圍出現嚴重旱情,受旱面積曾達8000萬畝。近日,受降雨影響,全省旱情大范圍緩解,受旱面積仍有3219萬畝。

  6月10日,東北農業大學魏湜教授、張忠學教授走進東北網演播室,圍繞抗旱防旱的話題與網友進行了交流。兩位農業專家認為,在乾旱逐漸呈現常態化的情況下,從長遠的角度看,抗旱更需防旱。

  乾旱呈常態之勢要做好『十年十旱』的思想准備

  在分析乾旱成因時,張忠學教授認為,我省是傳統旱區,特別是西部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很大;近年來,旱區面積不斷擴大,東部地區也時常有旱情發生。張忠學說,這一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為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使我省的降水變差增大,即不確定性增大;二是全省耕地面積擴大了,自然地,受旱面積和成災面積也在增加;第三個原因是作物結構的調整,比如近年來水稻面積的增長速度較快,使得用水量增多,給水資源造成了壓力。

  『所以「旱」對於我省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以前人們經常說「十年九旱」,現在看來,更要做好「十年十旱」的思想准備』,張忠學說,『從長遠來說,解決乾旱的問題,工作的重點要放在防旱方面。』


東北農業大學魏湜教授做客東北網談抗旱工作
東北農業大學張忠學教授做客東北網談抗旱工作

  兩專家為抗旱防旱『支招』

  為抗旱防旱『支招』,兩位專家也提出了相關建議。張忠學建議,多修建水源工程,並根據不同的區域把水源工程分門別類,適合打井的可以打井,丘陵地區可以多修建塘壩、小蓄水池等設施,多積蓄天然降水。因地制宜,抗旱防旱。在集中連片區域,可多使用大型機械進行灌溉;在山區半山區,土地面積小,就要充分利用好溝塘、塘壩、小的蓄水池。對於像哈爾濱、大慶等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還可引入更成熟的技術。還要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多普及、利用農藝節水措施。

  魏湜建議,要合理安排調整作物結構。少種耗水多的作物,多種需水少的作物或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作物。要合理論證,充分考慮我省的水資源來安排作物種植布局。培育抗旱品種。把抗旱基因引入作物,在水量較少的情況下,也可以獲得比較高的產量。推廣規模經營,加深耕層。利用農機合作社,大馬力作業,把耕層逐漸恢復、加深,以使有效降水儲存到土壤當中去,『秋雨防春旱』、『伏雨防春旱』,以保證土壤?情。

  旱災可監測監測的精度、范圍尚待提高

  監測災害對於抗災防災工作來講十分重要。談及乾旱監測,張忠學說,旱情的監測應該說不是非常困難。比如,目前水利部門對?情的監測是有一些辦法的,例如我省的?情預報中心一直在做?情的預測預報工作。水利、氣象部門也自己的監測網絡,結合衛星遙感技術和地面監測站來進行相關監測工作。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進一步提高監測的精度和范圍。

  『隨著投入的增加、推廣體系的健全、管理體制的理順以及更多的技術儲備,在應對人力可抗的旱情上,應該說是沒問題的;對那些不可抗的,人們會想辦法盡量減少損失。』兩位教授最後說。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