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3日訊 近日,家住哈爾濱市道裡區的劉大娘在兒孫陪伴下慶賀90大壽,老人感慨說:我的父母都沒活過40歲,現在的人真的長壽,我一定要活到100歲。正如劉大娘說的,建國60年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哈爾濱市市民身體更健康,預期生存年齡也越來越大。
老檔案
建國初期,三分之一人患慢性病,大部分為青年
在1951年5月《哈市工作人員疾病健康問題的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經調查,患病人數佔調查人數的33.48%,其中主要患肺結核、腸炎、胃潰瘍、貧血、心髒肥大等。且患兩種以上疾病的同志比較多。』在病人年齡上,『大部分為青年,他們面黃肌瘦,精神上不像青年人那樣愉快。』『在黨群關系上,以黨、團員佔主要成分,多是家庭中的主要生活支柱。』
檔案中分析了這些人患病的原因:『……在伙食上,由於家庭原因,多數處於營養不良。衛生方面條件更差,很容易傳染疾病……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治不起病、「硬堅持」等原因,工作人員的健康存在很大問題。』
在這份《報告》的附件中,還出臺了哈爾濱市首部《乾部休養計劃方案》。
解讀
60多年間,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42.57歲
據了解,從1946年到1953年,哈爾濱市人口死亡率均在1%以上,其中1951年高達1.799%。而在解放前,哈爾濱市嬰兒的死亡率竟高達20%。建國後,哈爾濱市的醫療機構、醫療水平、疫情防治得到長足發展。1953年,消滅了甲類傳染病天花,鼠疫於1955年後也沒有發生過,二類傳染病回歸熱從1952年在哈爾濱市絕跡。而在建國初讓人談之色談的肺結核的死亡率已下降了94.18%。除此以外,醫療機構也從建國時的51個發展到如今的千餘家。
據市人口信息研究所王榮強所長介紹,人口的健康有了保證,而『晚婚晚育』、『計劃生育』等國策的提出,將人口再生產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
據去年6月出版的《哈爾濱市人口發展戰略研究》一書介紹,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市人口身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基礎健康指標已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從1949年的35歲開始提高,1957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0.07歲,到目前哈爾濱市市區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7.57歲。同解放初期比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了42.57歲。嬰兒的死亡率也下降到3.5%左右。
現狀
哈爾濱市現有百歲壽星147名
市老齡委的工作人員介紹,哈爾濱市現有百歲以上老人147名。而七八十歲、身體硬朗的老人更是隨處可見。按國際通用的人口年齡結構分類標准,哈爾濱市在2000年時就已基本進入老年型社會。至2005年,各項指標均達到老年型人口的分類標准,已屬於標准的老年型社會。於是,家庭養老、社會養老、社區養老、老年人自我養老等形式已陸續出現,並得到廣大老年人的認可。
一位生活在松北區養老院的大娘告訴記者,生活在當代社會很有福氣。雖然年近七旬,但她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和諧的社會也讓自己晚年生活無懮無慮。她表示,自己和老伴快樂地生活在養老院中,充分享受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