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率先將文物普查結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9-06-17 14:01:2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曾一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普查隊工作人員在大同和平牧場半山遺址搶救性保護探查人類頭骨。

  東北網6月17日訊 6月13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在這一天,大慶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工業遺產、第三批文物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是自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我省首個將文物普查結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城市。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的是,這些文保單位中,不僅有文化遺址,還有大慶市轄區內中東鐵路沿線全部歷史建築,以及上個世紀50、60、70年代的工業遺產。

  石油會戰時期工業建築得到保護

  大慶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辦公室主任顏祥林向記者介紹,大慶市政府十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7年6月4日,公布了大慶市第一批18處工業遺產市級文保單位,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石油會戰時期的工業建築。2007年11月,成立了大慶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公室,從機構設立,人員安排,設備購置,經費保障,車輛配備等方面,政府都給予極大支持。

  2007年11月15日,當時為了配合即將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市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強全市具有歷史價值建築保護的通知》,在通知中要求各縣、區人民政府及各相關單位立即組織人員對本轄區近現代建築進行調查,並將調查結果上報市文物主管部門。並強調,對大慶市境內地下、水下及鐵路沿線發現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近代不可移動文物,除對文物本體進行現場監護外,應立即向市文物主管部門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進行處理。要求將已經列入保護的近現代文物建築如大慶區域內的鐵路沿線建築物、具有一百年以上的民居建築及公共設施,具有革命歷史遺跡的建築物、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石油會戰時期的建築遺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市政建築物等,根據建築物的具體情況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設立保護標志,配備保護人員巡查看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破壞文物建築本體。各縣、區人民政府,各中直單位,市政府各直屬單位在進行基本建設項目開發前,應征得市文物主管部門的勘察鑒定意見。

  由政府確定的保護措施公布後第四天,大慶市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正式開始。


  普查隊工作人員深入南三油庫進行工業遺產普查。

  普查結果將大慶歷史向前推進千年

  自2007年11月18日起,大慶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就開始了對大慶市轄區內的文物遺址、近現代建築、工業遺產進行逐項普查。他們打破了以往冬季不做野外考古的慣例,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踏著沒腳踝的積雪,在各區、縣、鎮、村對近現代建築進行調查,連已經廢棄的小站也不放過,使原中東鐵路沿線6處25座歷史建築得以全部調查登錄,並納入第三次文物普查范圍。此次,這些普查對象被全部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本報報道過的泰康站的百年石砌站房,以及高家站的百年石砌工房、煙筒屯的百年年標水塔等成為其中重要部分。

  在野外考古的文物普查中,文物普查辦的工作人員帶著乾糧到野外現場工作,有時一天最長行程800公裡。他們共發現了48處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遼金時期、近代古文化遺址。其中最重要的是今年在大同區和平牧場發現的半山遺址。他們請來省文物專家現場鑒定,根據出土的頭骨、石器、陶器等文物,初步判斷為距今4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大慶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金堡遺址』,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的商代末期和西周末期,此次發現,將大慶地區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


 普查隊工作人員在杜爾伯特對俄式建築進行普查。

  年輕的文保建築建於1970年

  此次公布的三處工業遺產分別為1969年的鐵人回收隊、1957年的氣象臺、1975年的林甸4號鑽井。將文物保護單位的年代向後延伸到上個世紀70年代,在國內也實屬罕見。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建築還有一部分由於其建築特色而得到保留,70年代建築由於其年代不夠久遠,往往沒有文物身份,恰恰是在開發建設中最容易消失的。大慶市將上世紀70年代建築作為工業遺產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使各個時期的建築文化發展脈絡都得到了保護,是非常有遠見的。鄭洪軍攝

  6月13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在這一天,大慶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工業遺產、第三批文物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是自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我省首個將文物普查結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城市。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的是,這些文保單位中,不僅有文化遺址,還有大慶市轄區內中東鐵路沿線全部歷史建築,以及上個世紀50、60、70年代的工業遺產。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