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大豆種植減少油脂行業無豆外資覬覦
2009-06-23 06:58:0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趙政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3日訊 受國際大豆可能減產、原料吃緊的影響,黑龍江省的大豆價格近日開始上漲,但是豆農手中卻無豆可賣。面對價格高漲的豆價,豆農欲哭無淚。

  6月以來,持續低迷的大豆價格開始上漲,由春季的1.7元/市斤漲到了1.9元/市斤。但是,來自省糧食局的消息稱,我省豆農手中的大豆已經全部售出,未出售的基本都是糧販子或者種糧大戶。

  牡丹江市農民王恩義說起目前的大豆價格很無奈。他說,2008年秋天收獲了兩萬多斤大豆,本以為還可以像2007年那樣賣出每市斤2元多的價格,誰知道秋後大豆有市無價,根本沒有人收購,好不容易纔以每市斤1.65元出手。

  今年春季,為了購買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王恩義把一萬斤大豆按每市斤1.70元賣掉,沒有趕上最高價。面對現在的豆價,王恩義有些後悔,『如果現在賣,可以多賣4000元。』

  大豆價格猶如霧裡看花,讓豆農摸不著頭腦。在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我省一些豆農無奈改種其他農作物。據省農委生產處調研員楊玉明介紹,我省今年大豆種植面積較去年減少400-500萬畝,較去年下降10%左右。我省大豆種植面積已連續4年減少。

  『進口』勢頭強勁『國產』漸失話語權

  我省是全國大豆主產區,種植面積和產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按常理講,我省的大豆應該有絕對的話語權。但事實並不是這樣。1996年,我國放開了大豆市場,國產大豆作為最早放開的農產品,從此便開始了與國外洋大豆的同臺競技。2001年中國全面開放大豆市場,外資企業不斷湧入,跨國巨頭開始染指中國大豆加工業。

  2004年,在遭遇國際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後,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不堪重負,紛紛宣布破產,被外資低價兼並。1997年我國進口大豆626萬噸,到2005年已增至2659萬噸。2008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3743.6萬噸,比上一年增長21.5%!

  隨著進口大豆猛增,我省沒有了定價權,被遠在萬裡之外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所控制。具體地說,是被掌握著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產國的收購、倉儲和出口碼頭等設施的嘉吉、ADM、邦基和路易達孚這四家跨國糧商所控制。

  這4家糧商向我國大量出口大豆,而且以獨資或控股的形式,掌握著我國大豆加工企業產能的85%。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家企業出口到我國的大豆,以及獨資或者參股的企業所使用的大豆均為轉基因大豆。

  面對強勢的外資和進口低價大豆,從2005年開始,我省大豆價格一路走低。但是受國際大豆短缺的影響,2007年豆價持續低迷之後突然上漲,大豆變成了『金豆』,最高價格達到了2.9元/市斤。大豆價格的上漲,帶動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價格的跟風猛漲。

  豆價上漲樂壞了豆農,但是好景不長,漲了幾個月後,突然大跌。本以為豆價還能上漲的豆農捂著大豆沒有出售,結果豆價一落不起。

  糧庫豆滿倉油企鬧豆荒

  為了保護我國大豆產業和豆農的積極性,2008年底,我國啟動了大豆國儲收購計劃,多次增加在我省的收購任務,基本把我省農民手中的大豆全部收購。自糧食市場開放以來,我省的糧庫基本處於空場狀態。突如其來的國儲大豆讓這些糧庫不堪重負,一些不具備收購條件的糧庫也儲備了大豆,可以說『豆滿為患』。

  國儲大豆確實解決了農民賣豆難,保證了豆農的利益,但是國儲大豆的價格卻讓我省大豆企業難以承受。

  省大豆協會秘書長吳立強稱,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進口大豆的價格一路下跌,達到每噸3000元,最低時竟然低到2700元/噸,而國儲收購價格卻達到了每噸3700元。今年4月,高價差使我省的油脂行業全面停產。

  我省大豆壓榨企業的利潤平衡點是1.65元每市斤,而國儲收購價卻是1.85元。『這樣的價格我們收不起。按現在黑龍江大豆市場價,開機就意味著賠錢,只好停產。如果這種情況長時間持續,企業將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孫吳縣一大豆加工企業負責人常文波無奈地說。

  國內唯一還未被外資染指的,也是最大的內資油脂企業——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在2008年10月20日,也就是國家啟動臨時大豆收儲計劃的第一天叫停了其下屬的8家企業中的5家省內大豆加工廠。

  記者從省大豆協會了解到,我省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我省的大豆企業不允許用轉基因大豆作原料。

  吳立強說,近日國際大豆、豆粕價格上漲,國內國外大豆價差縮小,我省超過50%的大豆加工企業復產,但是遠遠沒有達到產能。

  記者從省大豆協會了解到,我省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我省的大豆企業不允許用轉基因大豆作原料。

  外資瞄准大豆故鄉

  目前,九三集團的原料中,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的使用比例各佔50%,沿海3家加工廠用的都是轉基因大豆。

  外界也對九三油脂集團總經理田仁禮一邊反對轉基因大豆,一邊用轉基因大豆做原料的做法提出質疑。對此,田仁禮的解釋是,之所以在天津、大連和廣西建設加工進口大豆的大型榨油廠,主要是用沿海加工廠的利潤來彌補黑龍江加工企業的虧損,是謀求生存不得已之舉。

  黑龍江明達油脂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德毅表示,我國大豆加工產業已基本被外資壟斷,黑龍江是我國民族大豆加工業僅剩的一塊淨土,現在外資已開始窺視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伺機兼並收購,達到完全壟斷的目的。

  來自省大豆協會的最新消息,亞洲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新加坡豐益國際公司旗下的一家糧油企業已經在哈爾濱哈平經濟區開始建廠。投資數十億元,其加工能力超過了目前我省最大的九三油脂集團。

  田仁禮表示,外資湧入的目的是佔有我省大豆市場,最終控制中國大豆產業,這也意味著我國將在這一領域徹底失去話語權。


 

  拯救龍江大豆刻不容緩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大豆累計進口量為1015萬噸,同比增長30.4%,其中,黑龍江進口大豆44.1萬噸,同比增幅達到了84.5倍。而所有進口的大豆均為轉基因大豆。

  拯救龍江大豆已刻不容緩。因為龍江大豆代表了涉及糧食安全的中國大豆產業的穩定。

  關於如何拯救我省的大豆,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田仁禮認為,國內大豆以及豆油等豆制品價格無論漲跌都是被外資操縱的。田仁禮抵制外資染指國內大豆的態度十分堅決,他認為跨國糧商存在低價向我國傾銷大豆的嫌疑,應該控制大豆進口量,迫使外資在我國建設的工廠用地產大豆。他還建議國儲大豆不應該向市場銷售,應該定向銷售給地方大豆加工企業,增加地方企業與外資企業抗衡的能力,或者委托地方企業加工成品油推向市場。

  同時,田仁禮還多次上書相關部門,希望有關部門確定非轉基因大豆食品的安全性,宣傳非轉基因大豆是最安全、最健康的。還有人認為,國家應該出臺大豆補貼、保護政策,而且把補貼直接補給豆農,讓豆農在大豆市場波動的情況下仍能保證收益。

  而吳立強則認為,國家出臺振興大豆的產業政策,不僅要保護豆農的利益,還要保護地方大豆加工企業的利益。

  一直在哈爾濱從事大豆期貨交易的馬明旺建議,我省應該成立合作社或者其他形式的合作組織,規模化種植大豆,改變分散種植的現狀,減少種植成本。最重要的是,規模化種植後不僅可以提高市場的話語權,還可以通過期貨交易提高大豆售價。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