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克山縣農民土地流轉走出『巴掌田』戶均年增收1200元
2009-06-23 16:24:28 來源:東北網  作者:朱丹鈺 王旭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3日訊 (王旭飛 記者朱丹鈺) 過去克山縣,一家一戶承包土地,分割細碎,分散經營,吃得飽但富不了,很多農民被『綁』在農村,牽制了城鎮化進程以及城鄉統籌發展。

  2009年,克山縣把健康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當作全縣重中之重的工作,按照中央和我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精神,采取大戶經營模式、聯合經營模式、股份合作模式、集體經營模式、龍頭企業基地化經營模式、場縣共建經營模式,掀起土地流轉的熱潮,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00萬畝,有效地推動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給農業一個『規模田野』

  『我家有19畝地,全都入了村上的「土地公司」,去年連收入帶分紅得了9000多塊錢,加上我給公司乾活賺的1萬多,全年收入2萬多了,這是我以前3年的純收入。』曙光鄉興光村曹家屯農民曹振國感嘆道。曹振國說的『土地公司』就是該屯土地經營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全屯2659畝土地已有3年,公司在生產上采取『四統一分』的方式,即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播種、統一管理和分收分管;在銷售上也采取『四統一分』,即統一產品質量、統一數量、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和農戶分錢,保證了產品質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平均每戶農民年增收達到1200元。

  曙光鄉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4.5畝。鄉長朴慶國給記者算了筆賬,盡管今年大豆收購價格降到每公斤3.4元左右,但由於聯片種植和規模經營,農資、化肥、機械等成本下降,每畝地產出仍達到了平均400元左右,加上土地『松綁』放飛勞動力,農民去年人均收入達到了4900元,較上一年增加了22%。

  土地流轉減少了農村勞動力的浪費,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一些農業專家認為,以現有的生產技術條件,人均耕種80畝至100畝田地可獲得最佳投入效益比。只有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種田,纔能促進勞力、土地及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讓農民擁有『硬後臺』

  『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新模式,讓克山農民嘗到了土地增值和財富增長的甜頭。以土地為紐帶,合作社可由過去的松散型組織變成緊密型的經濟聯合體。

  昆豐大豆合作社是這個縣最大一家農業合作社,輻射全縣,社員有3萬多農戶。該合作社是依托克山昆豐農業生產資料公司,集化肥、種子供應和大豆收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豆產業化民營企業,固定資產為1.3億元。昆豐大豆合作社按『統一供種、供肥、供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最高價收購』提供服務,春播時提供生產資料,到了年終將以市場最高價收購,使農民種地『底氣』越來越足。2009年該合作社計劃收購大豆30萬噸,投資3500萬元用於技術改造,使大豆日加工能力由200噸提高到1000噸,進一步增強了『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的牽動力,助農增收。

  如今,通過多種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克山縣80%的耕地實行了連片作業,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3%。農業機械化進一步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去年,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1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2億元。

  政府找准角色定位

  『農民的地權是土地流轉的核心,要保證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土地流轉應約束政府的權力慣性,使政府本著「依法、有償、自願」的原則,在加強管理和服務上下功夫,真正把好服務關。』克山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洪國指出了政府在土地流轉中的角色定位。

  2009年,克山縣出臺了《關於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成立了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和縣主管部門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把土地流轉作為2009年農業和農村重點工作之首,作為考核鄉鎮及主要領導和提拔重用乾部的重要內容之一,強化了各級領導乾部抓土地流轉工作責任意識。

  在推進土地流轉工作中,克山縣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不強迫命令,不強行推進,並完善流轉手續,今年,全縣共簽訂流轉合同15萬份。

  克山縣還制訂實施了土地流轉獎勵辦法,對整鄉流轉的獎勵40萬元,對整村流轉的獎勵30萬元,對整屯流轉的獎勵15萬元;對達到一定經營規模的種植大戶,除縣財政給予相應獎勵外,有關部門還在水利、電力、科技、資金和農業開發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幫助改善生產條件。2009年,縣財政共拿出獎勵土地流轉資金585萬元,另投入資金320萬元,全力推進土地流轉進程。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