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6日訊 近日,全國非遺保護、古籍保護暨文博事業傑出人物表彰、頒證、授牌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黑龍江省有47種古籍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包括黑龍江省圖書館《通鑒紀事本末》、《樂府詩集》等13種,哈爾濱市圖書館12種,黑龍江大學圖書館8種,哈爾濱師范大學圖書館7種,齊齊哈爾市圖書館5種,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1種,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1種。
昨天,記者走進省圖書館特藏部,在專家的帶領下,為您揭開這些珍貴古籍的神秘面紗,了解它們那一段湮沒了的輝煌歷史。
最老古籍千餘歲
在特藏部的古籍書庫裡,一個不起眼的細長盒子躺在書櫃的角落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盒子裡面的卷軸就是館內最年長的古籍———唐寫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第363卷,它的年齡足有1000多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系佛教般若部類經典匯編,原經為唐釋玄奘從西域取回中國,並奉詔翻譯校訂,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和主要經典。此件為第363卷,唐寫本,卷軸裝(一件)。卷軸長為924cm,寬為23.8cm。出於對古籍的保護考慮,工作人員沒有讓記者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真本,而是影印的仿本。在卷軸的題記上記述了此經為楊守敬從日本購回,卷末有跋。清光緒年間,楊守敬應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召,赴日使館為隨員。楊守敬愛好金石之學,在日本常將所攜帶的金石文字拿出來交換漢籍文獻,並近瘋狂地收購有能力得到的古籍。後來同為大收藏家的邵松年又從楊守敬的手中購得了此卷。
據特藏部的專業人士介紹,此寫本的紙是皮紙,不僅經久耐用,更重要的是防蟲防蛀,雖然歷經千年依然保存完好。筆力遒勁,保存完整,堪稱寫本中的精品,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資料、版本、藝術價值。根據文化部頒發的《古籍定級標准》定為一級古籍,黑龍江省首批被收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三種古籍之一。
藏書隨溥儀到東北
此次黑龍江省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的兩種古籍來自『天祿琳琅』,這些皇室藏書不僅有高貴的『血統』,而且還因有『乾隆五璽』的印而身價倍增。
『天祿琳琅』是紫禁城中文淵閣以外的另一座藏書樓。在長達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期間,匯聚了歷朝歷代的文物精華。省圖書館館藏的《國朝諸臣奏議》、《東萊先生校正北史詳節》就是『天祿琳琅』藏書中的兩種。《國朝諸臣奏議》是我國古代按門類編纂的斷代性質的篇幅最繁巨的政治類百科全書式奏議文書匯編,此書宋印或元印本甚少,今所存多是明印。此宋刻元明遞修本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版本、藝術價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根據文化部頒發的《古籍定級標准》定為一級古籍,入選國家第二批珍貴古籍名錄。
《東萊先生校正北史詳節》在扉頁上從上而下鈐朱文方印三枚:五福五代堂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首頁正上端鈐『乾隆御覽之寶』橢圓朱印,右上端鈐『天祿繼鑒』方形白文印;末頁正上端鈐『乾隆御覽之寶』橢圓朱印,左上端鈐『天祿琳琅』方形朱文印。此書在天祿琳琅書目中有相關著錄。
據專家推測,省圖書館現存的這兩種古籍有可能是上世紀一、二十年代,末代皇帝溥儀以賞賜為名,秘密將『天祿琳琅』藏書中的一百多種盜運出宮,准備售出後為偽滿洲國籌集資金而帶到東北。『天祿琳琅』珍籍隨往,從此就再沒回來過。解放後,國家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圖書館只有少量從民間捐贈來的『天祿琳琅』零冊散頁。如今五璽之書大部分存在故宮、國圖和我國臺灣省圖書館,留在民間的已寥寥無幾。
藏書標准精確苛刻
記者跟隨著工作人員,來到古籍書庫,大門有三道特置的鎖,還要經過刷驗證卡纔能進入。整個書庫分為兩部分,外面一間是普通古籍的藏書庫,裡面還有一間面積稍小些的套間,是專門存放善本古籍的,進入善本古籍書庫還要再經過一道門的安檢。平日裡即使是省圖書館特藏部的工作人員和專家要進入這裡,也需要在兩人以上纔能進入。
一進到書庫內就能感覺非常涼快,一股奇特的香味撲鼻而來。室溫常年是16℃至18℃,濕度是在45%至60%。太潮濕容易生霉和蟲蛀,太乾燥又易變碎。一排排紫檀色的書櫃按順序排列,陳列在其中的古籍或用樟木箱裝、或用函套套著。為防止蛀蟲,還特別在書櫃中放置了雲南特有的靈香草。據特藏部的工作人員介紹,為了保存好古籍,所有的日光燈都是去除了紫外線功能,特置的窗簾也具有防止室外紫外線功能。這樣的保存條件看起來盡管『天衣無縫』,可古籍的內部酸化還是會難免發生,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對古籍進行修補。
這些藏在恆溫恆室的無價寶,是不對外開放閱讀、借閱的,但是讀者可以憑借有效證件進入特藏閱覽室,閱讀到古籍的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