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8日訊 近日,記者從哈爾濱市多家醫院了解到,因飲食不當導致突發性腹瀉而到醫院救治的患者驟增。這是因為隨著氣溫逐漸昇高,食品容易腐敗變質,食物中毒也極易發生。醫務人員提示,從現在開始一直到10月份,是食物中毒的高發期。
食物滋生細菌引發腹瀉
『在各種食物中毒中,細菌性食物中毒佔有較大的比重。』哈四院劉楠院長對記者分析了夏季食物中毒的一些特點。他說,隨著氣溫逐漸昇高,食物中毒的類型也從以化學性、植物性食物中毒為主轉變成以細菌性為主的食物中毒。這是由於高氣溫為微生物生長繁殖提供了條件,而在夏季,人體腸道的防御機能下降,更容易感染胃腸疾病。
據了解,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剩飯、剩菜、熟食、肉制品、冰糕、豆制品。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往往是由於食品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後,在適宜細菌生成的溫度、水分和營養條件下,微生物急劇大量繁殖,食品在食用前不經加熱或加熱不徹底,或熟食品受到病原菌的嚴重污染並在較高室溫下存放,從而使食品變質滋生細菌,食用後引起中毒。
劉楠介紹,大多數食物中毒的病人在進食後半小時至24小時內發病,通常化學性食物中毒的潛伏期較短,細菌性食物中毒潛伏期較長。多數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人都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道癥狀。但根據進食有毒物質的多少以及中毒者的體質強弱,癥狀的表現輕重會有所不同。此外,還有神經系統癥狀,如頭痛、怕冷發熱、乏力、瞳孔散大、視力模糊、吞咽、說話及呼吸困難。
中毒嚴重的人,可因腹瀉造成脫水、休克、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抵抗力降低的人,如病弱者、老人和兒童易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率較高,急性胃腸炎癥較嚴重,但此類食物中毒病死率較低,愈後良好。
注意衛生提防食物中毒
記者從市衛生監督部門獲悉,對餐飲單位而言,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應根據防止食品受到細菌污染、控制細菌的繁殖和殺滅病原菌三項基本原則采取措施。餐飲單位首先應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種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與熟食品接觸,操作人員經常洗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還應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場所清潔,避免昆蟲、鼠類等動物接觸食品。其次,應控制溫度。即控制適當的溫度以保證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如加熱食品應使溫度達到70℃以上。貯存熟食品,要及時熱藏,使食品溫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時冷藏,把溫度控制在10℃以下。第三,應控制時間。即盡量縮短食品存放時間,不給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機會。熟食品應盡快吃掉,食品原料應盡快使用完。第四,注意清洗和消毒,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對接觸食品的所有物品應清洗乾淨,凡是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還應在清洗的基礎上進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應進行清洗消毒。第五,應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應與加工條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過加工場所和設備的承受能力時,難以做到按衛生要求加工,極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把好個人飲食衛生關
據市疾控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應當掌握一些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原料關,千萬不要選擇不新鮮食物,更不能食用病死的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然後是貯存關,貯存成品,一定要放在乾燥通風、溫度較低的地方,擱置時間不能太長。冰箱並非保險箱,貯存食物也不能過久。接著是烹調關,制作涼菜所選的原料必須非常新鮮、衛生,所用的刀及碪板必須徹底洗燙乾淨,現做現吃。還有就是把住剩飯剩菜關,剩飯剩菜要重新加熱煮透後,存放在冰箱內或涼爽處,食前還要加熱煮透。
食物中毒癥狀
食物中毒者最常見的癥狀是劇烈的嘔吐、腹瀉,同時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會因上吐下瀉而出現脫水癥狀,如口乾、眼窩下陷、皮膚彈性消失、肢體冰涼、脈搏細弱、血壓降低等,最後可致休克。故必須給患者補充水分,並可輸入生理鹽水。癥狀輕者讓其臥床休息。如果僅有胃部不適,多飲溫開水或稀釋的鹽水,然後手伸進咽部催吐。如果發覺中毒者有休克癥狀(如手足發涼、面色發青、血壓下降等),就應立即平臥,雙下肢盡量抬高並速請醫生進行治療。
中毒的應急處理
催吐如果發現家人中毒,首先要了解一下吃了什麼東西,如果吃下去的時間在一兩個小時內,可以采用催吐的方法,喝一些較濃的鹽開水,比例是20克鹽兌200毫昇開水,如果喝一次不吐,可多喝幾次,促使嘔吐,盡快排出毒物。也可取鮮生姜50克搗汁加溫開水衝服,有護胃解毒的作用。若是吃了變質的葷腥食物,可取十滴水催吐,還可以用筷子或動物羽毛探喉促吐。
導瀉病人若是中毒時間較長,但精神尚好,則可服用瀉藥以利瀉毒。藥可用大黃30克一次煎後服用或蕃瀉葉10克泡茶飲服,均有通下解毒作用。
解毒如果吃了變質的魚、蝦、蟹引起的食物中毒,可以取食醋100毫昇加開水200毫昇稀釋後一次服下。若是誤食了變質的飲料或防腐劑,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鮮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質較多的飲料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