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8日訊 伴隨著高考結束,考生們持續緊張了多年的神經並沒有就此完全放松,一些新的心理壓力又出現在考生面前。心理學專家指出,在高考後的這段日子,考生要防止患得患失的焦慮型心理和被挫敗感困擾,也要防止放縱自我和面對未來無方向的茫然心態。
黑龍江省高校心理學研究會會長金宏璋教授指出,高考後很多潛伏的心理危機很容易出現在考生身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焦慮型,這是一種常見的考後焦慮型心理,許多考生在考後會出現這種患得患失的狀況,尤其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的考生,他們的期望值比較高,但在等待大學錄取的日子裡,這種不確定性讓考生更加焦慮,這種焦慮對於那些心理素質弱的考生,還會持續並且加重。比如有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會出現由焦慮到失眠,再從失眠到焦慮到抑郁的情況。因此,及時調節考後焦慮情緒顯得特別重要。
高考後,許多考生從原來緊張的高考學習中一下子放松下來後,會出現一段真空狀態,隨著壓力的釋放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產生一種虛無、無所適從的感覺,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標,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哈爾濱市教育專家劉洪濤指出,家長應當多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運動、引導孩子交往,避免無事可做加劇這種虛無的情緒。考生也可以用這段時間來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些平時想做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或者幫家裡做點家務。而一些沒有考好的考生,要直面的首先是挫敗感,這類考生的表現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緒低落,有些還伴隨出現強迫思維強迫行為,自怨自責,很容易走入心理誤區,甚至由於性格突變暴躁,讓人覺得難以理喻,與家人爭執中情緒一觸即發,嚴重的會出現輕生念頭,甚至采取輕生行為。
金宏璋提醒考生和家長,最忌諱過度緊張後突然極度放松,通過喝酒、上網打游戲等方式宣泄壓力不可取。而且考後壓力宣泄要緩慢進行,火山爆發式的壓力釋放易導致不良後果。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並做出正確的引導,陪伴孩子平安度過這段等待期。父母要和孩子積極溝通,共同探討今後的生活方向等問題。家長可以給孩子建議,讓他自己選擇,例如可以建議孩子考駕照、學習計算機應用軟件、英語等實用的技能。另外,考生也要加強自我調理,適度地與同學結伴郊游、閱讀、聽音樂等,或者幫家長做點家務,這都有益於考後平衡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