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慶中十六聯合站車間 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
| 大慶中十六聯合站集體亮相 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新華網哈爾濱6月28日電 (記者 劉江 范迎春) 大慶中十六聯合站毗鄰一座灰色小樓,它的外表朴素而低調,但卻因特殊的歷史淵源而讓人無法忽略。所有的來訪者都會被告之,那是上世紀60年代石油大會戰時期著名的『三老四嚴』精神(『三老』指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四嚴』指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發源地——大慶采油一廠三礦四隊的辦公樓。
50年過去了,在大慶,這座因石油崛起的城市裡,依然到處能強烈感受到創業英雄的印記:很多地標以『鐵人』命名,比如鐵人橋、鐵人街、鐵人井,乃至鐵人小學和鐵人中學。在這些物質化記憶的背後,『鐵人』精神更成為大慶油田歲月年輪裡最深的紋路,激勵大慶人創造時代輝煌。
就像當年王進喜帶領的1205鑽井隊,在今天的大慶,最基層的一個生產單位——中十六聯合站成為企業十分耀眼的『明星』。這個連科級都算不上的『小單位』,卻以追求卓越的信念和努力,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業績。
1997年建站的中十六聯合站,是油田公司規模較大、自動化和安全監控程度較高的現代化聯合站。主要功能是將進站的油、汽、水混合物進行分離,把處理後合格的原油、天然氣外輸,合格的污水回注地下。截至2008年底,這個聯合站累計為國家輸送原油1778萬噸、天然氣47729萬立方米,處理污水11425萬立方米,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實現安全生產3962天無事故。
這個編制最多的時候僅108人的團隊,卻成為油田的『黃埔軍校』,先後有14人被提拔到礦、隊兩級管理崗位,15人擔任班長。
在很多人為職場人際關系絞盡腦汁的當下,這個單位卻充滿了濃濃的家庭氛圍,同事之間的感情『很親』。更重要的是,對於這裡的員工們來說,企業意味著他們事業和情感的寄托。工人們清理機器油污的工具不僅僅是抹布,還有螺絲刀、別針;車間的玻璃不僅僅是每天擦,而是一天擦好幾遍……
自1997年成立以來,老、中、青三代石油人為中十六聯合站的發展傾注了無數心血和努力,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人們能追索到英雄的身影,感受到理想魅力永存的感召力。
首任站長尹樹坤:『眼前總有「鐵人」的影子。』
尹樹坤當石油工人跟王進喜有直接關系。1971年,25歲的尹樹坤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當兵復員,擺在他面前的有好幾種選擇:可以到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可以當林業工人、商業工人或者是鐵路工人。
聽到大慶要人的消息,尹樹坤特別興奮:『「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當石油工人多光榮啊。』更重要的是,尹樹坤聽說過『鐵人』王進喜的事跡,他暗暗高興,這下有機會跟英雄在一個單位,准能親眼看看他,哪怕是擦肩而過呢。
火車終於到站,踏上大慶土地的一瞬間,尹樹坤心中一沈。彼時,這個大名鼎鼎的新興城市,並沒有尹樹坤想像中的高樓大廈和川流不息的車輛,相反,還到處是鹽鹼地、水泡子。幾天後,尹樹坤聽到一個更讓他失望和難過的消息,早在1970年11月,47歲的王進喜就去世了。
但是,很快,他就被大慶那股特殊的熱情氛圍融化了。『大家都特朴實,有乾勁,都想著怎麼把工作乾好。』特別是新員工接受的傳統教育,令尹樹坤產生了極大的震撼。王進喜驚天動地的創業故事,和那些言辭朴素而閃爍著深邃思想的口號,激動得尹樹坤心跳加速,『像「鐵人」那樣生活多帶勁啊。』
憑借熱情和勤奮,尹樹坤很快成了一名優秀的氣焊工,練就了一手絕活。他對自己的要求比照『鐵人』標准,『切割像一條線,焊接像一個箍。』
1997年,尹樹坤當上了中十六聯合站的站長。創業的前兩年,是尹樹坤工作生涯中最艱難的日子,同時,也是他人生的巔峰時刻。
1997年11月13日是中十六聯合站竣工投產的日子,尹樹坤和全隊108名職工滿懷喜悅,他們的目標是把『樣板設計、樣板起步、樣板施工』的聯合站乾成樣板站。然而,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新建成的聯合站是個『問題工程』,剛剛投產不久,就發現毛病100多處,到處是跑冒滴漏。許多人對樣板站發出質疑,工人中間也充滿抱怨和沮喪。
那段時間,廠、礦領導經常下到站裡給員工們鼓勁。大家重溫大慶油田大會戰時期的艱苦卓絕,回憶『鐵人』王進喜那些『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感人故事。尹樹坤想,當年的大慶人,靠肩挑人扛搞建設,條件那麼苦都熬過來了,我們這點困難算得了什麼呢?他把自己的這種比較跟大伙一說,還真特別管用,很多人一下就振作起來了。
『不僅不能落後,還要拿下一個樣板站。』在他的鼓舞下,全站員工鉚足了一股勁。但是,到底怎麼纔能讓大家把乾工作的激情,轉化為一種持久的認真態度呢?
尹樹坤在心裡問自己,如果是王進喜,他會怎麼做?尹樹坤的眼前浮現出電影裡那個身先士卒,用身軀攪拌泥漿的形象。尹樹坤說,作為隊長,我的原則是,要大家乾,自己首先做出樣子,絕不僅僅指手畫腳。
前半年是站裡工作最重的日子,他們首先要把一個『爛攤子』進行整改。尹樹坤每天帶頭紮在站裡工作,吃住都不離開。他的行為感染著員工們,大伙也都不休息,夜班上完上白班,每天都有乾不完的活,體力超強透支,但沒有人叫苦。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很多人三天三夜沒離開崗位,一次成功更換49個不合格閥門。為了不漏一滴油,尹樹坤和工人們用大鐵桶一桶一桶地往外拎油。
1999年是中十六聯合站創樣板最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是尹樹坤一生中最忙碌也最悲傷的一年。就在那段時間,他的父母相繼去世了。
年初,母親突然腦供血不足,生命垂危,特別需要親人照料,可隊裡的一大攤事還等著尹樹坤處理。一天,家人打電話,說母親已經不省人事了。母親醒來時,見到尹樹坤的第一句話就說:『聽說你單位挺忙的?我沒有事,不用你惦記著。』更讓尹樹坤痛心的是,四個月後,父親因急性心髒病離開人世,而那天,他正領著職工迎接崗位檢查,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
沒人的時候,尹樹坤大哭不止,心如刀絞。在那些傷痛的日子裡,很多次,尹樹坤感到,王進喜,那個眾人矚目的英雄,卻像父親、兄長般悄然走到他的身邊,『別難過,你是個黨員啊,這就是你的責任。』
多年以後,尹樹坤還清晰地記得,在人生的低谷,是王進喜的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支持他走出困境,『眼前總有他的影子。』
經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中十六聯合站質量達標率、一類設備等10項指標全部達到100%,全站12184個靜點、2353個動點無一滲漏。1999年3月28日,油田領導將大慶油田有史以來第一塊『管理樣板站』的獎牌頒發給中十六聯合站。
尹樹坤說,直至現在,每次路過鐵人廣場,站在鐵人的雕塑前,他都忍不住凝視良久。尹樹坤常想兩件事:如果王進喜現在還活著,他會成什麼樣?如果他一直活著,能看到大慶發展成這樣,該多高興啊。
一生之中,有這樣一個精神偶像一直引領自己,尹樹坤感到很幸運。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他對王進喜的感情,他說是『敬畏』。
|
| 中十六聯黨支部書記王雪瑩(中)在介紹職工工作情況 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現任黨支部書記王雪瑩:『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新解讀
認識王雪瑩的人說,這個陽光女孩給人最深的印象是『沒有困難』。無論交辦給她什麼難事,她都不會皺一下眉頭。雖然過程也許千回百轉,但是,到頭來,她總會給你一個超乎滿意的結果。王雪瑩說,困難是永遠存在的,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一個人如果總是怕困難,沒有一天會開心。
她的人生之路,就是在想辦法克服困難中越走越遠的。
1998年,22歲的王雪瑩從沈陽化工學院畢業分到大慶。能在聞名全國的優秀企業從事自己的專業,她感到很高興。但是,很快,她被一種強烈的失落感籠罩了。她首先被分配到第三油礦,從最普通的污水工乾起。『大學學了四年,好歹算是個知識分子吧,怎麼就當起了工人啊?』
不過,沒容她更多地抱怨和委屈,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挑戰。師傅常常直言不諱地批評她:『你怎麼這點活都不會乾啊?』『你給自己家是這麼乾活嗎?』王雪瑩說,大慶是有著深厚傳統的企業,員工的工作責任心特別強,她當時腦子裡常有的一些念頭,比如『差不多就行了』『沒必要這麼認真吧?』等等,都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批評對於脾氣倔強的王雪瑩來說絕對是一種正面動力,她不服,『他們能乾好我怎麼就不能?』於是,她刻苦練習,認真鑽研,很快成為師傅最得意的徒弟。四年在基層當工人和技術員的經歷,為王雪瑩後來的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5年,王雪瑩被任命為中十六聯合站黨支部書記。在很多人看來,這個『小書記』太年輕了,作為一個標杆隊的舵手,她能勝任嗎?
不到半年,王雪瑩就讓中十六聯合站的員工們刮目相看了。
一個月的時候,員工們發現,王雪瑩在和他們聊天時,對每個人的基本情況甚至個人愛好都了如指掌,這一下就拉近了她與大家的距離。原來,她根據員工情況制作了一本愛心檔案,包括職工的生日、家庭、興趣愛好等都記錄在案。這個檔案是王雪瑩常常能在職工最需要的時刻及時伸出援手的『寶典』。
王雪瑩到中十六聯合站四個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特別的事。一位職工的母親去世了,因為他是獨生子,親屬都在外地,連把母親從床上抬到棺材裡的人都沒有。這是王雪瑩從小到大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面對死亡。她克服本能的畏懼,第一個走到老人跟前,幫助同事給逝者穿衣,抬棺,送到殯儀館。
可是,從殯儀館出來時,她卻站不起來了,全身都是冷汗。相繼趕到現場的同事們,都被這位20多歲年輕女孩的膽量和情感所震撼,小聲問她:『害怕嗎?』她說:『不怕是假的,但同事有困難,咱能不幫嗎?』
王雪瑩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把單位營造成充滿溫馨氣氛的家。她總結出了『五個一』原則:把員工進步作為第一目標、把員工冷暖作為第一責任、把員工情緒作為第一信號、把員工需要作為第一重點、把員工滿意作為第一追求。
一年當中很多節日,她都努力讓員工感到像在家裡一樣,『二月二』餐桌上有豬頭肉,三八節有巧克力和鮮花,端午節有粽子。到中十六聯合站工作四年來,王雪瑩每個大年三十晚上都是在單位度過的,每次都給員工煮餃子送到崗位上。
一個非業務領導,卻忙得根本顧不上家。一個黨支書的工作內容到底能有多少?政治思想工作有多重要?王雪瑩說,一個優秀的企業,除了靠制度規范人,用紀律約束人,還要用感情凝聚人。任何工作,除了剛性要求,總是有彈性和伸縮空間,如果一個人不是真心想做工作,就會對付、敷衍;相反,如果他發自內心地對單位有感情,就會調動所有的熱情和智慧為單位做貢獻。
國資委宣傳局副處級調研員張義豪說,直到今天,關心基層政治思想工作,還是大慶重要的管理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其保持半個世紀輝煌歷史的內在動力之一。雖然外在的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員工的價值取向也轉向多元,但大慶精神的內核沒變。實踐證明,大慶的管理思想因符合經濟規律,在新時期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尊重和繼承傳統並不意味著保守。2008年,中十六聯合站進行了建站11年來規模最大的工藝流程改造,領導班子創造性地提出不停產連續施工的改造方案。王雪瑩也曾心生矛盾:改好了是創新,可如果失敗就連樣板站的榮譽也保不住了。經過反復權衡,領導班子還是認為,一個真正優秀的樣板站應該是敢於嘗試和迎接挑戰的。通過精心安排,幾十項大規模倒流程操作在不停產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沒有出現任何差錯和事故,少損失原油2000噸。最終,他們的經驗在全油田公司得到推廣。
今年,王雪瑩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她對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學說,她特別慶幸能在大慶工作、成長,因為她就生活在『鐵人』的身邊。
|
| 中十六聯培訓室 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80後』員工紀穎:在心靈上與先輩『握手』
白皙、清秀,舉止輕柔,1983年出生的紀穎與人們印象中的石油工人相去甚遠。來聯合站僅兩年,在集輸工的崗位上,她已經是師傅眼裡的放心徒弟,領導心目中的業務骨乾。而事實上,除了工作,她這兩年最大的收獲,是生活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
大專畢業的紀穎,兩年前被招工進入中十六聯合站。她是地道的大慶人,從小就聽說過『鐵人』的故事,但那是屬於父輩的記憶,浪漫但遙遠,是一段寫在書本上的歷史。
自小隨性、散漫的紀穎剛到中十六聯合站有很多不習慣:比如,這裡的職工,每天要把脫下來的工服疊得像剛從貨架上拿出來那麼整齊;當班的手工記錄表,要全部寫成規范的仿宋體;車間的玻璃,每個當班的人都要擦,一天擦好幾遍……
更讓她不理解的是師傅金春花,當了20多年普通工人,可每天進入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的狀態,就像是個精益求精的科學家走進實驗室。
有必要嗎?這麼累何苦啊?這是常常盤旋在紀穎心裡的疑問。
有一天,師傅跟紀穎交班時,突然發現液壓好像不太穩定,有微弱的忽高忽低。這其實看起來也不算什麼大事,已經夜裡兩點了,紀穎催師傅快點下班回家。但師傅卻不放心,最後竟然一個人拿著手電筒爬到露天的平臺上去檢查。
那是一個深冬的夜晚,氣溫達到零下20攝氏度,寒風能把羽絨服吹透。紀穎在黑暗中聽師傅說,是有設備漏氣了,需要放氣。師傅在外邊乾了半個多小時纔下來,回到屋裡直打哆嗦。紀穎很心疼師傅,但心裡不以為然,其實不是可以在白天乾嗎?這樣勞累、危險何苦來啊?
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耳聞目睹了一些危機事件,紀穎逐漸理解了師傅的行為,『很多事故都是因為掉以輕心,由小事釀成大禍。師傅這麼做,是因為要對我負責,對單位負責。』
一個普通工人幾十年如一日秉持堅守的工作態度,令紀穎深思而肅然起敬。『我們這一代人,物質條件優厚,父母呵護備至,習慣了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對別人給予的關懷也認為理所當然。師傅的行為讓我反思,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大學生,個人素質比工人高,可我怎麼連師傅的胸懷和境界都不如呢?』
她向王雪瑩傾訴內心的困惑。王雪瑩說,一個人連小事都做不了,能乾什麼大事?一個人的良好品性是後天習得的,疊衣服、練仿宋體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工作細節的完美,更是讓員工磨煉心性,學會耐心做小事,鍛煉堅持的毅力。
工作兩年了,對紀穎的變化表現得最開心的是媽媽。總為女兒懶散、封閉而懮慮的母親發現,紀穎在家變得勤快了,東西收拾得很整齊,而且懂得心疼父母了。
此外,以前總對未來感到迷茫、隨遇而安的紀穎,開始有了明確、切實的奮斗目標。中十六聯合站倡導為職工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按照每個人的基礎、資質分為三種發展路徑:管理人員,班長-隊長-礦長-廠長-集團領導;技術人員,技術員-工程師-高級技師-技術專家;操作人員,助理技師-技師-高級技師-技能專家-高級技能專家。達到最高級別的技術專家每月津貼能達到5000元,最高層次的技能專家可達到每月3000元,這意味著,一個優秀的技術人員或者工人,能比一個普通乾部的薪資待遇還高。
中十六聯合站鼓勵職工業餘學習,很多人獲得了多個崗位資格,他們的學習和考試費用全部由單位出資。建站11年來,培養工人技師和技能骨乾6人,公司和廠級技術能手15人。獲得廠級以上優秀科技論文13篇。
看到周圍的人都在拼命學習,提高技術,紀穎也給自己制訂了學習計劃,她現在每天下班後就接著上培訓班,准備報考新的崗位資格。
紀穎說,自己最大變化是『相信』。她過去認為人都是孤獨的,對他人保持懷疑、距離,甚至冷漠。但是,現在,她是站裡的活躍分子,為了參加同事們的快板表演,她會放棄自己的生日聚會;在同事的生日會上,她常常擔任領唱。
心裡有了別人的感覺是什麼?紀穎說,是堅強。過去,每當生活中遇到挫折,她都會感到灰暗和無助,而現在,她堅信,如果人生真的遭遇危機,她的身邊一定會有人伸出援手。這種信賴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於她敢肯定,無論今後遇到任何困難,她也能夠一個人勇敢面對。
不久前,紀穎看了新拍電影《鐵人》,這是一部用現代人的視角追憶和審視大慶精神的作品。紀穎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哭了好幾次。經過生活的教育,這個『80後』的女孩感到,她在心靈上終於和那些曾經活生生的先輩『握手』。她說,以前,覺得他們代表著一個過去的時代,現在終於了解到,他們離我們很近,不僅對他們所做的一切心存感激,而且堅信,『鐵人』精神將得到永生。
大慶采油一廠黨委副書記張建軍說,如果把一個信念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種行為;如果把行為播種下去,就能收獲一個習慣;如果把習慣種下去,收獲到的就是一種性格。如果一種人的性格關系到一個人的命運的話,那麼,一個群體的性格就關系到一個單位的興衰。如果把『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習慣,把最具責任心的性格灑向全企業,就一定能收獲到一個創建百年企業的偉業。
|
| 中十六聯職工食堂 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